民眾囤菜搶貨 國際關注將淪為「第二個上海」?北京疫情三點觀察
4月22日至5月6日北京累計報告超過600例新冠肺炎確診者。這個數量放在動輒日增上千,甚至是數10萬的地區中,或許不值一提。但因為是全球唯一仍然堅持動態清零的地方,且上海防疫的各種缺失透露在全球媒體中,此刻外界的眼睛,都在盯著北京。
許多媒體都在觀察北京是否會成為第2個上海、還是能「守得住」?就連中國大陸內部也都在盯著北京此次的防疫。現在大陸社會對於防疫模式分成兩派,且尖銳對立。若連一直被視為「天子腳下」的北京,都產生了防疫亂象,那麼民間對於動態清零的信心會更降低。
在看北京防疫時,可以分成三個部分,第一是北京現階段的防疫到底是什麼?第二是北京和上海有什麼同與不同。第三是,當前大陸民意對於動態清零的想法與糾結。
北京現在的防疫情況
在北京疫情一開始的時候,一度出現了物資搶購潮,那時,多個地區的超市蔬菜雞蛋等,一度被一掃而空,但這個現象並沒有維持幾天。當前北京並沒有出現物資缺乏的情況,民眾抱怨比較多的是健康碼的彈窗問題。(若健康碼彈窗則不能去任何公眾場所,必須得再去核酸,因此部分人受到健康碼彈窗影響)。
而在部分有確診者,或密切接觸者而被封鎖的小區中,若該樓無確診可訂外賣拿外賣,若有確診者的樓則是每日物資配送。目前尚未聽聞有物資配送的問題,比較多人抱怨的是如居委會的電話打不通,不知道具體隔離到何時等等。
在整體上面對變異病毒,北京此次無疑是管控嚴格的。但是可以看出盡量想維持人民的正常生活,比如,朝陽區整區域居家辦公,但除了少數的小區被管制,不然多數人可自由出門散步。但是不論是公交地鐵上的人,還是上街的人潮都明顯少了許多。電影院健身房等公共場合許多關閉,對於商販等民生經濟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
北京和上海
北京和上海是中國城市中在國際媒體上的能見度最高的,而北京作為政治中心,也無疑比上海更為敏感。這使得住在北京的人,在心態上,固然與上海人民有少數相同,但是,還是完全不一樣的。
首先是面對疫情開始的時候,北京也出現了大量囤購物資的現象,這個心態,固然有「大家以前也不認為上海會這樣,誰知道搞成這樣」的成分,但在心底上住在北京的人也並不認為會真的跟上海一樣。整個物資搶購潮也就維持了兩天左右,且不少人一笑置之,甚至用來開玩笑。比如「上海人在封城中等物資,北京人在物資中等封城」這種互聯網順口溜。
上海在中國大陸更城市中的特殊性是非常強的,基於歷史因素,上海一直被視為自治性比較強,而且非常不像中國的中國城市。同為商業城市,這一次深圳的管控方式就明顯與上海不同,一開始深圳就遵循中央進行了很強力的封城政策。而上海一直在疫情這兩年多中摸索自己的防疫方式。
而北京作為政治中心,北京的基層公務員數量、基層公務員的動員能力,乃至於整個政治生態等都與上海截然不同。因此同樣是奉行動態清零政策,上海和北京,深圳和上海,都會出現不一樣的情況。外界在觀察中國時,很容易忽略中國一線城市都具備完全不同的特質、治理方法與政治生態。
一旦疫情大規模爆發,出現醫療擠兌,出現非常多急症患者無法就醫的次傷害,這是難以避免的,不論哪個城市都會發生。也都會產生地方官員因為想保住烏紗帽,而讓防疫政策不人性的情況。
但今天北京的觀察點是,北京是否能有效阻斷此次疫情的傳播,不讓確診人數急劇增加?擁有如此多基層公務員與動員能力的北京,是否能夠有效防止各種防疫亂象?
若北京後期也出現確診人數不斷增加,就算嚴格管控也阻攔不住傳播、或是物資配送和人民就醫出現問題的情況,那麼對大陸中央的動態清零政策將會是一個非常大的打擊。
動態清零,到底好不好?
對動態清零如何看?若這個問題問此刻的上海人民,大概十有八九破口大罵。若放在北京,可能6成的人贊同,4成的人反對。放在當前微博等大陸社交平台上,大概是五五波。
大陸社交媒體上針對動態清零與否的辯論越來越尖銳,大致上分成「好啊,就這樣子繼續封鎖100年」,以及「反正共存之後,死的也不是你家爺爺奶奶」這兩派。
先別爭論死的是誰家的爺爺奶奶,以及到底要不要繼續封鎖千年,回歸到疫情本身,不論是清零還是共存,基本全人類都有幾個共識。第一是沒有人想確診。第二是也沒有人想要自家的爺爺奶奶或是小孩子確診。
第三是人們都想盡可能的正常生活,經濟盡可能的正常運行。
共存派認為,這是病毒,並不單純是人為力量可以控制,如果它持續存在清零不是一個能維持正常生活運行的好方式。而清零派則是認為一旦疫情擴散,按中國的人口數量來說必定死亡巨大,且大陸政府是有能力能夠清零的,那麼在這個條件下盡可能的完成清零,保住多數人的性命。
共存與清零不是兩個極端,而是兩派都在尋找一個能盡可能降低死亡、並維持社會經濟的最好模式。兩派都在找尋一個交叉點,而不是兩個極端。
因此現階段,北京若是此次疫情,再一次成功防止擴散了,那就會觀察後續效果。如果這一次防止住之後,再隔一年半載,疫情才又一次起來,那麼人們可能會認為可以忍受。但如果這一次防止住了,但8月又來一次、10月又來一次,那這樣子的話,整個民生社會層面都會面臨困難。
不論如何經歷過上海這一大波疫情,今年對於中國大陸而言會有防疫模式之爭,會有社會與經濟上的雙雙震蕩,2022年並不會比2021年好過。歸根結底,人們都想盡可能的恢復正常生活,大陸中央現在常說「爭取以最小的防疫代價、獲取最大的防疫效果」,這個不能再只是空話,而是持續研討的長期方案。
如何降低防疫成本、降低人們因為防疫所面對的困難,會是更緊迫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