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原因?華為重申不造車的多重考慮

撰文:劉言
出版:更新:

3月28日舉行的2021年年報發布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重申了「華為不造車」的理念,回顧了這已是2019年以來華為官方至少第九次在公開場合表達了同一觀點。究竟是什麼在推動着華為多次在公開場合重申「不造車」呢?

在軟件定義汽車的概念日漸成為發展方向後,汽車賽道相繼成為多家科技企業的目標。當下,中國的科技企業進軍造車圈主要有三種模式:一是拉來傳統整車製造企業成立合資公司,代表企業為百度;二是親自參與造車,全部獨立完成,代表企業為小米;還有一種則是以智能汽車技術供應商的身份入局造車,代表企業正是華為。

不同科技公司切入智能汽車賽道會有不同的考量。2021年6月28日,在由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與長城汽車聯合舉辦的「新機遇新生態——中國汽車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Marketing與銷售服務部總裁遲林春談到了華為之所以不造車的多重考慮。

彼時遲林春在高峰論壇談及華為不造車,實際上那已是華為方面在公開層面第八次重申不造車。此前在對外解釋華為不造車的經營理念時,華為曾透露,希望成為中國智能汽車產業世界級的零部件及軟件供應商。

也就是在那一次,華為方面終於直接道出了「華為不造車」的兩大重要原因。

遲林春透露,華為的ICT業務在歐洲市場有巨大的商業利益存在,其中,德國是華為ICT業務最重要的市場,而德國的支柱產業是汽車產業,如果華為造車,則不可避免會進行直接的競爭。

此外,造車需要巨大的資本,遲林春特別強調,汽車與手機終端很不同,目前華為還不具備造車的實力,「華為也不會控股和投資任何一家汽車主機廠,哪怕1%。」

2021年12月23日,華為發布會上發布了其與重慶金康合作的第二款車AITO問界M5增程式SUV。圖為華為汽車業務負責人餘承東在發布會上展示問界M5。(華為視頻截圖)

此前上汽董事長陳虹就曾公開表示,如果與華為合作,車企或就失去了「靈魂」。陳虹的發言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諸多車企對華為的一些擔憂。行業人士指出,想要幫車企造好車,華為首先需要做車企的朋友。

華為方面認為,產業界需要的不是華為品牌汽車,而是需要華為30多年積累的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面向未來的車,即為車企提供基於華為ICT技術的智能網聯汽車部件。

華為陽澄半島智能網聯測試場曝光(點擊查看大圖):

+1

在2021年6月舉行的中國汽車論壇上,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在大會上做了「加速汽車數字化轉型」的主題演講,他表示,華為將始終堅持平台+生態的戰略,並進一步加大在生態領域的投入,重點圍繞MDC(移動數據中心)、HarmonyOS座艙和數字平台構建合作生態圈。

目前,HarmonyOS已應用於車機上,據王軍介紹,汽車的座艙系統有「多外設、多用户、多應用、多併發、安全以及快速啟動「等場景化的需求,華為在HarmonyOS上增量開發了12個車機子系統和5大業務增強能力,包括一芯多屏、車規高可靠、多業務併發、窗口自適應、基礎能力組件,是一款真正面向智能座艙的操作系統,可大幅減少合作伙伴的開發工作量和成本,能使智能座艙快速開發。

華為蘇州研究所探秘華為智能汽車新進展(點擊查看大圖):

+3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曾表示,華為決定進入一個新業務領域,如果不能做到行業前三就會砍掉。雖然華為一再重申不造車,但智能汽車業務領域在華為業務佈局中的權重日益上升已不是秘密。

據華為官方透露,每年將投入10億美元用於自動駕駛的研發,並保持30%左右的增長速度。基於HarmonyOS車機系統,華為已經與80多家軟硬件夥伴們展開深度合作。

任正非在2019年的講話中已清晰提及,「華為公司未來要拖着這個世界往前走,自己創造標準,只要能做成世界最先進,那我們就是標準,別人都會向我們靠攏」。華為當下強調跟車企合作,是為了最大化輸出技術方案,避免進入不熟悉的領域。造不造車的答案其實已並不重要,關鍵華為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以及要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