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在進行了不起的防疫探路試驗

撰文:鄧峰
出版:更新:

過去一年多,上海防疫模式一直是中國輿論場討論的焦點。有人冷嘲熱諷,更有人羨慕和稱讚。所謂上海防疫模式,簡單說是在動態清零和正常生活之間保持平衡,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醫生的說法是「陶瓷店裏抓老鼠,我們希望既抓住老鼠,又不要打破瓷器,希望不要因為防疫對社會生活產生大的影響」。

正因這樣,所以過去一年多人們不難發現,與許多地方防疫動輒擴大化、層層加碼和一刀切不同,作為中國大陸入境航班最多的城市,面對相當大疫情輸入風險的上海,每次遇到疫情,不僅沒有封城、全員核酸檢測,人們生活基本照舊,而且率先實行流調隱私保護,只談地點不提人,允許集中隔離時帶寵物,在迪斯尼美麗煙花下進行有序核酸檢測,中風險區精準到一家奶茶店……諸如此類既科學精準又充滿人性化、柔性化的操作,讓上海防疫備受好評。單是在2021年,除了民間輿論場的廣泛稱讚之外,包括人民網在內的中國官方媒體以模範作業來褒獎上海防疫模式,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專門在上海召開防疫經驗研討會,號召各地學習上海,努力用最小成本獲得最大防控成效。

直到今次這波來勢洶洶的疫情發生後,情況有所變化。一方面由於眼下這波疫情波及範圍廣,病例數創下兩年多前武漢疫情爆發以來的新高,多地出現緊張情緒,紛紛採取事實上的封城措施,連深圳這樣身處改革開放最前沿的一線城市都短暫半封城,整個社會瀰漫着一種防疫政策將更趨嚴格的氛圍。另一方面上海同樣遭遇兩年來最艱難的防疫仗,出現一些管理上的疏漏,造成不少慌亂和問題。用張文宏醫生的說法,上海「感染人數超過了年前的預期,醫療資源一下子變得緊張」,「在對病毒傳播的迅速遏制與較大面積的管控中,平時最有特點的上海温度似乎隨着抗疫的緊張度上升而有所下降」。不少人質疑或擔心上海防疫模式會否持續?上海會不會放棄過去兩年堅持的「陶瓷店裏抓老鼠」模式,選擇封城或半封城?

從目前的情形來看,至少到現在為止,上海已經拒絕封城或半封城,依然堅持「陶瓷店裏抓老鼠」。眾所周知,封城或半封城屬於極其嚴格的防疫措施,既能以極快速度切斷病毒傳播鏈條,短時間內控制疫情,又會給人民正常生活、看病、工作和經濟社會發展帶來重大沖擊。上海作為中國第一大城市和經濟中心,對內對外的聯繫和經濟活動非常頻密,一旦選擇封城或半封城,其衝擊和影響難以想象,不能不慎重。暫且不論早前西安封城的混亂便是例證,單是今次上海部分收緊防控措施便已經出現不少慌亂和問題,一些人的工作、生活和看病尚且面臨困難,一旦選擇封城或半封城,必將帶來更為劇烈的衝擊。所以,身兼中國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的張文宏醫生說:「上海這次戰役,不搞一刀切,希望在儘量無疏漏篩查的同時能夠最小化影響生活,肯定是非常不容易,也難免會不順利,但也正顯示了我們絕不肯走抗疫回頭路的決心。」

張文宏醫生這句話的含義非常確定和明顯了,那就是「陶瓷店裏抓老鼠」的模式縱使再困難和不易,上海都不會輕易走上封城或半封城的回頭路。張文宏醫生說,「今後抗疫,維持生活正常化應該放到跟動態清零同樣重要的位置」,「新冠抗疫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抱着咱就是不過了也要把病毒弄死的心態,要既控制好疫情,又保障居民生活,保持就醫通道暢通,同時還保障民營小微企業的生存,這些將成為上海抗疫後一階段的重點」。他主動提到這次上海防疫,「群眾反映,『封控區內生活照顧不夠,封控時間過長,醫院反覆封控造成正常看病困難』的情況」,「這些問題都存在,不應該回避,在今後的抗疫中我們要一一解決,要不然,抗疫成功的意義就會大打折扣」。

那怎樣才能支撐上海這套「陶瓷店裏抓老鼠」的防疫模式?張文宏醫生解釋:「當疫情出現蔓延,如果想不讓城市停擺,就需要在數據支撐下不斷做策略調整。當前採取的策略主要是:滾動篩查、鎖定重點、切斷傳播鏈。」他說,「走出疫情的技術支撐也悄悄地逐漸具備了」。

在中國大陸許多地方防疫更趨嚴格的背景下,上海面對兩年來最嚴峻的疫情形勢,卻依然儘可能堅持「陶瓷店裏抓老鼠」的防疫模式,並未雨綢繆,持續為日後最大化保持正常生活準備技術支撐。這說明什麼?上海為什麼要這樣做?筆者認為,答案大概率是上海在為中國大陸優化防疫政策,尋找最優防疫路徑進行探路和試驗。

筆者曾寫過,一種防疫模式若想長久有效,經得住人心的檢驗,必然是在人民生命健康和正常生活之間保持動態平衡,必然要尊重科學、專業,儘量保持人性化、柔性化。一個知行合一的文明現代社會在面對世紀疫情時,不能屈從於殘酷的強者邏輯,不能讓一個國家的發展和民眾的自由建立在大規模淘汰老弱病殘之上。

中國的發展有賴於與世界的接軌和廣泛交流、聯繫,從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騰飛和對外開放中獲益極大的中國,自上而下都不缺乏繼續發展經濟和對外開放的強大意願,但中國人的價值觀和現實國情又決定了中國不能也不應該像西方那樣由於自然感染造成大量民眾染疫身亡。在新冠病毒毒性明顯下降,西方普遍已經實現群體免疫,日漸回歸常態,而中國嚴格防疫對正常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衝擊日益明顯的當下,中國必然需要有一些具備合適條件的地方為日後防疫政策的優化探路。

上海正是其中最合適的探路城市之一。在近現代歷史的深刻影響下,上海是一座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既有中國人的集體觀念,識大體,願意在危急時刻自我約束,配合防疫政策,又有西方人的權利意識,具有國際視野,生活着大量追求精緻人生的老克勒。除此之外,上海人相對比較務實,相對比較尊重科學和專業。這也是為何「陶瓷店裏抓老鼠」的防疫模式主要出現在上海並且持續至今。當然,在海派文化之外,上海一流的經濟實力、醫療科學實力、人才儲備和超然的政治地位,既是中國多數地方難以比擬,又是上海能夠探索新的防疫模式的得天獨厚條件。

最近,因為上海在面對相當大防疫壓力和外界不少質疑下依然選擇不封城,繼續追求「用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不少分析者引述了鄧小平當年決定開發上海浦東時的一句話:「深圳是面對着香港的,珠海是面對着澳門的,廈門是面對着台灣的,而浦東是面向世界的。」的確如此,在中國改革開放和國家崛起過程中,上海一直扮演非常獨特而又極其重要的角色。那麼在疫情衝擊已經超過兩年,中國越來越需要探索出一條既不用像西方那樣造成大量民眾染疫身亡,又能保障人民正常生活,讓一切有序回歸常態的防疫路徑的情勢下,允許具備合適條件的上海先行先試,積累經驗,不失為一種務實可行而又可控的策略。張文宏醫生說,凡是持久的,必是温和的與可持續的。希望上海好運和繼續努力,為中國大陸防疫路徑的優化,提供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