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台海危險誘惑 「武統台灣」繫乎蔡英文一念之間
隨着俄烏衝突戰事拉長,西方輿論開始轉向強調烏克蘭的頑強抵抗,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也從悲情形象轉化為抵抗英雄。作為西方輿論傳播鏈一員的台灣,儘管蔡英文政府擺出「台灣絕非烏克蘭」的喊話,但民進黨政治人物與網路側翼們,依舊忘情於兩地的類比,營造台灣誓將頑抗中國大陸侵略的政治氛圍。
除了蔡英文指示強化台灣軍事整備,藉由側重烏克蘭遭俄羅斯侵略的圖景,訴諸於「珍惜民主自由」、「團結面對未來挑戰」之外,過去曾矢言將拿起掃帚對抗中共的台行政院長蘇貞昌,也呼籲台灣民眾堅定團結,以保「國家主權、人民安全與民主自由」。其中發酵程度較大的,系親綠陣營兩位青壯人物發言,一是民進黨副秘書長林飛帆到莫斯科台北代表處抗議,高喊「我們都是烏克蘭人」;二是無黨籍立委林昶佐發文聲援烏克蘭,表示台灣應強化自身國防戰力,團結民心,抵抗極權。其他投入民進黨議員初選的各路人馬,亦不乏有「隨時準備好上戰場」的爭相表態。
頓時之間,台灣陷入一種極為矛盾的烏克蘭情結,一方面人人呼喊反戰與和平,另一方面同時進行備戰動員,包括民進黨台北市黨部主委吳怡農曾經主張「在家當兵」的「全民皆兵」論也再度被提出討論。烏克蘭人們提槍上陣的畫面,並未成為台灣反省戰爭殘酷、反思無能失職政客把戰火責任轉嫁到人民身上的動力,反而弔詭地化為奔向戰場的思想動員。
▼ 俄烏戰局投射台海戰爭,台政治人物表態願上戰場:
俄烏戰爭在客觀意義上確實能給台海帶來啟示,即局面本來可以不用走向最糟糕的地步,但西方強權在旁煽風點火,當政者自認為挾着政治安全靠山的後援,從而放手一搏,令局面一發不可收拾。而在台灣可以看到的是,社會普遍存在着對於北京統一壓力的抗拒與焦慮,執政者選擇一條得以最大化選舉利益的親美抗中之路,開弓已無回頭箭;與此同時,美國及其盟友們不可能坐視歐洲戰場鬆懈了遏制中國的力道,不只美國海軍驅逐艦選在俄烏戰火方酣之際通過台灣海峽,包括英相強生(Boris Johnson)、特朗普(Donald Trump)與安倍晉三等人,也不甘寂寞拚命提醒着世界「勿忘台灣」。
為了維護美國在冷戰後國際體系的絕對優勢,長年存在的烏克蘭危機,是美國離間俄歐、壓制俄羅斯的一顆棋子;而一個長年分裂且對抗衝突的台海,則是美國遏制中國的另一顆棋子。然而美國靠着兩顆地緣圖釘試圖釘住秩序變化的戰略佈局,反倒刺激出中俄走向背靠背的戰略伙伴關係。在「東昇西降」的客觀局勢下,當俄烏拖住了西方主要精力之時,美國勢必更需要在台海投下動盪不安的因子,一來牽制中俄關系,二來維持美國藉台灣牌掣肘北京的戰略目的。
▼台灣各界聲援烏克蘭,換上烏克蘭國旗藍黃配色:
特別是在接連歷經阿富汗撤軍、拜登(Joe Biden)宣佈不出兵烏克蘭之後,雖然台灣整體親美態勢不變,但對於美國在「台海有事」時將以什麼方式與力道「馳援台灣」的想像,已經產生了程度不一的動搖或質疑。從烏克蘭的經驗來看,美國必須讓烏克蘭不斷處於加入北約的幻想之中,方能確保烏克蘭政局的親西方勢力穩固不墜,甚至不惜充當西方對抗俄羅斯的一把箭矢。那麼台灣執政黨所謂「台灣重要性遠高於烏克蘭」的說法,放在美國戰略天平來看,自然就失去了說服的意義,兩者同樣都是一枚沒有主體性的抗衡砝碼。
相對於北京被塑造為破壞台海和平穩定的好戰形象,事實上華府與台北更需要令台海處在緊張且衝突的高温狀態之中,力求台海不能降温,從而反覆操弄「武統論」這把槍。具體便展現在「美台友好堅若磐石」這句宣傳口號上,透過國會層出不窮的「挺台」法案、高額對台軍售、軍機議員與政要的快閃訪問、周邊海域軍演等等,讓台灣上下凝固在冷戰年代,心甘情願付出台灣民眾的血汗錢甚至生命,將己武裝成一隻刺蝟或者是豪豬。
▼台灣朝野不分藍綠一致歡迎拜登特使團訪台:
如今拜登派出的「豪華」特使團以及「抗中保台」大將蓬佩奧(Mike Pompeo)接棒訪台,從微觀層面看是美國兩黨政治博弈外溢到台灣,但從宏觀層面來看,說明美國為台灣灌迷魂湯的做法並無朝野顏色之分。美國使者打着「挺台」的名義,赴台宣撫躁動的民心,台灣藍綠爭先表態竭誠歡迎,但對台灣來說其實是一大考驗。畢竟俄烏未停歇的衝突教訓仍在上演中,蔡英文會不會成為另一個澤連斯基,正深刻牽動着台海的戰爭與和平。
蔡英文政府把追求和平與無畏戰爭混淆、捆綁在一起,實際得到的結果,莫過於是美國對台灣的予取予求,以及台灣社會對於台海和平選項一個又一個的關上,深信自己背後有着龐大「民主陣營」做後盾,急着將自詡的「民主燈塔」搖身一變成為「民主航母」。台海事態難保不會走到這一步,然若台灣真心聲援烏克蘭,就應該拒絕烏克蘭被美國耍弄的砲灰結局複製貼上到台灣身上,當然更繫乎蔡英文面對美國危險誘惑的一念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