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雙減|政策成績顯著 惟難掩義務教育新的挑戰
為減輕中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業負擔,推動教育公平,今年7月份內地公布《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雙減」政策),對中國全國瘋狂擴張的教育培訓行業進行史無前例的大整頓,當前整頓的成效如何?
周一(25日),教育部官網披露了教育「雙減」試點地區工作進展,主要包括北京、上海、瀋陽、廣州、成都、鄭州、長治、威海、南通等全國試點城市的雙減情況,從公布的資料來看,整頓成效相對顯著。
其中,北京市線下學科類無證機構壓減率為98%,原有各類培訓機構壓減60%,有12個區實現無證機構動態清零;累計對120多家機構予以通報、對多名教師調離教師崗位,對多家違規企業頂格罰款1500餘萬元(人民幣.下同)。
上海市大幅壓減培訓機構數量,義務教育學科類培訓機構壓減21.73%,從業人員減少3.5萬人。上海在壓減之餘,為化解機構「消課」壓力,建立「跨界公益互助機制」:當有培訓機構非正常停業時,利益受損的消費者可以在「上海市培訓協會跨界公益互助平台」申請獲得其他機構提供的公益互助培訓課程。目前該機制已儲備超過14億元的公益互助課程庫。
鄭州市今年以來,共停辦校外培訓機構2612個,約佔總體數量的一半。已復課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12月31日學費無法清零的,周一前必須退還相關費用。
在雙減試點的城市中,也在探索提高公共教育課後服務的供給。比如,上海市已實現義務教育學校全面提供課後服務,參加學生比例達到95%,超過80%的教師投入課後服務,624所學校引入退休教師、社區公益組織、非學科類培訓機構等專業力量。經費上,按每生每年不低於100元的標準安排。
鄭州市、成都市、威海市、南通市也均實現了義務教育學校課後服務全覆蓋。瀋陽市從2017年秋季學期起,每年安排近1.8億元開展「彈性離校課後服務」,學生參與率達96%,並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提供賽艇、攀巖、編程、獨輪車等校外資源供學校使用,經費標準為每年每生1000元。
中國政府為減輕普通家庭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負擔,大力整頓校外教育培訓產業,初衷是好的,儘管該政策對相關產業及從業人員來說無疑是巨大的衝擊,而人們更關心的是,在政府阻斷了校外教育的途徑後,誰來填補在激烈的教育競爭中的空白,公立教育能否提供更為優質、公平的教育,實施更為均衡化的教育資源配置?
其中最直接的就是,在壓減校外培訓的同時,各地財政是否願意或有能力花錢提供充分優質的課後服務,這也是雙減政策在實施中直接面臨的一大難題。而如果當地財政無力提供,而客觀上又存在大量的需求,政府和社會公益能否組織起有效的課後教育服務網絡,還是任由教育培訓以「地下」方式繼續存活,這些問題的解決仍需社會各界的持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