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限電︱減排降碳減出個大頭佛? 慎防經濟下行時百上加斤
內地限電停產情況持續升級,台商聚集的蘇州、昆山也傳出將從26日起限電至30日,目前已有多家企業宣布停產,甚至有工廠直接讓員工提前放起「十一」長假。外媒《彭博》更是以「超越恒大的經濟衝擊」來形容本次限電將造成的影響,認為全球供應鏈短缺的情況將進一步惡化。
有一種說法是﹐為達到年度減碳指標,中國南方一些經濟大省對生產用電採取了拉閘限電措施,導致不少企業減產,甚至出現「開一停六」的情況,另外在東北一些地方,出於同樣完成減碳目標需要,對居民用電也採取了限制性措施。
不過﹐廣東省能源局副局長劉文勝27日(周一)表示,本輪錯峰用電主要是因為高溫天氣下電量負荷雙增長、省內機組發電能力有限等因素造成的,並不是因為能耗雙控工作。
無論如何﹐減碳工作該不該搞,該不該採取落地有效的措施,實現年度減排目標,完成中國對國際社會的減碳承諾,這個問題的答案毋庸置疑,肯定是該,應該做,而且必須做。這是中國發展到這個階段的需要,也是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應有的擔當。
網上還有一些分析,說此舉是為了限制產能,以減少出口企業內卷,提高出口產品價格。這個說法雖然是在用「先射箭後畫靶」的方式為停電限產找補解釋,解釋不了東北一些地區何以對居民用電採取限制措施,但考慮到現在的出口實際和社會認知,也有其能自圓其說的道理。
內地限電擴散十多省 停產訊息在網上瘋傳(點擊放大瀏覽)▼▼▼
但與此同時,這項工作推進也應該考慮到經濟社會的現狀與承受能力,尤其是要考慮到市場主體與居民生活的承受能力,不能採取運動式治理和一刀切方式。
近幾年的經濟情況大家都知道,因為國際疫情、貿易戰以及內部社會治理等諸多內外因素疊加衝擊,市場與經濟運行已經承受了非常大的下行壓力,實際就業狀況、居民消費以及生產指數等若干衡量經濟現狀與前景的重要指標都很不理想,大宗商品價格的快速上升又進一步加大了市場主體壓力,企業生存難、掙錢難是大家的普遍感受,如何採取有效措施,減少非生產性運動對經濟運行的頻繁衝擊,並儘快提升刺激生產與消費,已經成為經濟社會平穩運行必須面臨的重要問題。
而且,現在又恰逢生產旺季,正是企業抓緊生產滿足市場需求、盤活自身產品資金流、增加就業與一線產業工人收入的關鍵時期,在東北,温度下降對電力取暖的需求也在上升。在這個時候採取如此猛烈的強制壓減措施,減碳目標實現了,但是市場主體、居民生活,乃至於整體經濟運行都會產生得不償失的巨大損失。
實現減排目標,完成中國對國際社會的減碳承諾很重要,但千萬不要忘了,設定實現這些目標,是為了使人民群眾的生活更美好,是為了促進中國的經濟與產業升級換代,增強國家經濟競爭能力,實現國家發展的整體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