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Delta削弱疫苗功效 中國是時候考慮「與病毒共存」?

撰文:杭子牙
出版:更新:

針對目前頗為流行的要學會「與病毒共存」觀點,國家衛生經濟學會總顧問、原衛生部長高強,於近日在《人民日報》客户端刊發文章,提出應打消「與病毒共存」的想法,繼續通過嚴格的防控措施,「堅決防禦病毒於國門之外」。

高強認為,儘管病毒變異給新冠疫情(COVID-19)防控帶來了很大困難,但決定疫情變化趨勢的永遠是人。人類應對病毒策略正確,再強大的病毒也能戰勝;人類應對病毒策略失誤,再弱小的病毒也會蔓延。以錯誤的抗疫策略應對強大的德爾塔病毒,其後果必然是災難性的。將疫情反彈的責任推給病毒變異的觀點,實際上掩蓋了政府抗疫失策的責任,是一種新型的「甩鍋」和「卸責」。

2021年8月5日,在中國海口美蘭機場足球場,中國醫務人員進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採樣。(人民視覺)

高強在文中質疑部分專家們既宣揚德爾塔(Delta)病毒的嚴重威脅,又主張與病毒長期共存,是自我矛盾。他在文中還指出,人類的目標始終是消滅病毒,而不是與病毒共存。英、美等國的與病毒共存,已經給全球的抗疫形勢帶來了嚴重後果,中國絕不能重蹈覆轍。只要疫情仍在國際上廣泛流行,中國嚴防境外病毒輸入的方針就不能變,堅決切斷病毒傳染鏈的策略就不能變,早發現、早控制的目標就不能變。

至於中國何時開放國門、如何開放國門,則「應當根據國際疫情控制的實際情況,從維護國家和人民的整體利益出發,適時作出安排」。

在「與病毒共存」普遍流行,西方主流媒體和不少衛生專家對中國的疫情防控措施討論不斷的情況下,高強此文可以視作中國官方對「與病毒共存」觀點的非正式輿論回應,從中可以看到後疫情時代中國政府的疫情管控思路。

那麼,人類需不需要學會和新冠病毒長期共存?或者說中國政府需不需要考慮以後如何「和病毒長期共存」呢?我們認為有很大可能是需要的,從新冠病毒這兩年全球大流行的情況看,在病毒已經氾濫的情況下,想把它趕盡殺絕,或者指望它有朝一日突然消失,恐怕是不可能了。因此,不僅中國政府,全人類確實都需要考慮如何學會和這個病毒「長期共存」。

但是,與此同時,也必須認識到,對中國來說,至少在當前及以後相當長一段時間,鼓勵其採取「與病毒共存」的管控方式都絕非是一個好的建議。相反,高強認為應繼續加強疫情防控,將病毒防禦於國門之外的「零感染」態度才更合乎於中國實際。

這是因為,新冠病毒現在仍然處於高速變異期,人們對它的認識還很有限,疫苗防控能力也非常有限,誰都不敢保證它以後會不會突然變得更加危險、更加致命,對於這個風險未知的敵人,中國政府既然已經在付出巨大管治成本下成功控制其在國內傳播蔓延,就要繼續鞏固這個成果,「卧榻之側豈容病魔酣睡」,更何況人們對這個病毒會怎樣發展還一無所知,這一點高強說的確有道理。

中國與外國不一樣,中國因為前期防疫成功,已經把病毒控制在邊境之外,以後只要繼續努力,即便是有流入國內的病毒也能有效控制,因此完全沒必要冒那個險。

將疫情反彈的責任推給病毒變異是掩蓋政府抗疫失策的託辭。(AP)

此外,保持對病毒零容忍的態度,有利於繼續鞏固中國的「國際安全島」地位,在各方面對中國有利無害。

這一年多以來中國的國際資金流向、外媒進出口數據不降反增說明,在病毒仍不時肆虐反撲、世界經濟前景仍不明朗的境況下,中國作為一個疫情受控國,反而成為了最可靠的國際投資對象,鞏固了中國在國際產業鏈上的地位,反制了美國想要推動中國與國際脱鈎的圖謀。

我們也可以反向想象一下,如果中國現在採取「與病毒共存」的治理模式,就算新冠病毒不再變異出比德爾塔更厲害的變種,疫苗也已經能大幅降低感染與死亡比例,假如中國每天出現十萬二十萬、甚至四五十萬例確診病例,會產生什麼連鎖反應?

事實上,這個風險,大家只要回顧一下武漢疫情之初的狀況,或者以印度年初經歷的災難為參考,就不難推測得到。坦率說,中國如果那麼做,那就是在自毀江山、自取滅亡。

所以,在後疫情時代,中國需要做的是繼續堅持疫情防控,鞏固防疫成果,那些經實踐檢驗行之有效的防疫經驗,該堅持的要繼續堅持。就算以後終究要學會和病毒共存,也要等這個病毒變得更穩定了,人類對這個病毒的認識更充分了,疫苗能有效對付了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