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飯圈化」陷非友即敵怪圈 動輒「出征」恐適得其反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內地近年掀起「飯圈」(粉絲群體組成的圈子)現象,惟當中集資、打榜、人肉、撕番、出征等引發輿論批評,官方亦出手整頓。在吳亦凡事件後,粉絲的聲援更遭官媒批飯圈走火入魔。另一邊廂,近年亦漸漸出現「愛國飯圈化」態勢,然而打着政治正確旗號的高漲極端民族主義飯圈化,只會成為另類的「中國威脅」,反而為相關論調者輸送彈藥。

+1

飯圈一詞在內地本意是指追星族組成的粉絲圈,然而隨着亂像層出不窮,令這個原本無傷大雅的概念一下子成為眾矢之的,變為「糞圈」,更令中紀委也發聲稱非整治不可。近期,在兩岸輿論場引發喧囂的兩大事件,可謂就是吳亦凡事件及東京奧運,其中吳亦凡被刑拘後,傳出有粉絲想「坐牢替代,一換一」等,再次刷新了外界對飯圈文化的感知,至於飯圈粉絲間「互撕」更已是習以為常,不必贅説。

另一方面,東奧期間包括台灣藝人小S徐熙娣及乒乓代表伊藤美誠等多名日本選手在內,亦被眾多內地網民以各式各樣理由出征。雖然表面上看似別無關係,但其實,謾罵、鼓動攀比、養水軍、「蹭熱點」製造話題干擾輿論,影響傳播秩序等被官方作為飯圈亂象整治的行為,某程度上也與現時網民動輒打着愛國旗號「帝吧式」出征「台獨」藝人甚至外國運動員的發展大勢有着異曲同工,皆屬非理性地表現立場的形式。

誠然,認同這種方式的人可以搬出若干正當理由,去解釋何以不應「忍氣吞聲」而要主動出擊,但之所以說非理性,在於其很容易就演變成中間、灰色空間杜絕,深陷二元意識的泥沼。

正如有評論戲言,如今的國產劇,衝突都發生在戲外,劇粉與演員粉間、男主粉與女主粉間、演員唯粉與CP粉間隨時可以互撕,甚至撕番位亦不少見,即組合成員的「唯飯」間為了自家偶像爭取利益的行為。飯圈化跟極端民粹、民族主義本身,客觀上其實都造成了逼中間人表態「喜歡」或「討厭」國家/偶像的效果,兩者結合下,就連商業模式也不得不與之起舞,形成人人自危的新秩序,這從小S事件中,代言的品牌極速割席便可洞悉。

+7

當下,「政治不正確」的名人,乃至對中國流露「不友好」的外國人捲入沾上敵我文化的輿情,甚至連企業都急需作出措施「表忠」的常態,不正與飯圈粉絲間謾罵「撕逼」,製作方慘成磨心相類似?飯圈文化下衍生的「流量明星」畢竟價值有限,即使如吳亦凡這般大明星捲入大事件的層次,世人更多還是留下粉絲嚷着「劫獄」之類愚昧噪音的印象。然而,雖說社群時代下,少數群體代表多數,極端的言論獲得關注和流量是普世皆面對的問題,但打着政治正確旗號的高漲極端民族主義一旦飯圈化,在複雜歷史與現實空間中,其非黑即白的二元意識作為一種社會輿情恐怕引起更深遠的迴響。

最終,失去迴旋的公共討論空間既不利於現代社會發展本身,也絕對不利於構建兩岸關係、中外關係等的良性互動,甚至只會成為另類的「中國威脅」,反而為相關論調者輸送彈藥。

這種結局也不禁使人想到勒龐(Gustave Le Bon)的名作《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人們有了共同的心理訴求後就會形成群體,而個人加入群體之後,獨立意識便會消失,最後只能接受簡單理想化的主張。飯圈式愛國的廉價性與空洞性不言而喻,若網民們習慣在社交媒體發達的當下不假思索地隨時「出征」就自以為愛國,對社會治理弊大於利,有需進一步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