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奧運|漢賊不兩立?中華台北? 台灣健兒走過半世紀正名風波

撰文:荀文若
出版:更新:

台灣舉重名將郭婞淳在甫結束的東奧女子舉重59公斤級賽事中,以極大的優勢擊敗各國好手,順利為「中華台北」奪得本屆賽事的首金,也將「中華台北」在女子舉重項目奪金的紀錄延續。不過,回頭看看2018年時的郭婞淳,曾因「東奧正名」公投未過大表慶幸,而遭受台灣網絡輿論與台派人士的圍剿,如今卻成為幾乎眾人公認的新一代台灣之光,人情冷暖,郭婞淳大概體會頗深。

台灣女子舉重選手郭婞淳,過去曾因不支持東奧正名公投遭台灣網路輿論圍剿。(中央社)

事實上,端看台灣參與的歷屆奧運會,名稱可謂十分多變。從中國(中華民國)、福爾摩沙(Formosa)、台灣、到目前的中華台北,足可看見國共內戰的遺緒、兩岸在國際社會上的實力消長。而近年來台派人士熱炒的「正名」話題,確實曾讓台灣運動員存有可能無法出賽的質疑。

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國代表權」問題不只在雙方之間有所爭議,國際間也十分頭大,畢竟兩岸都自稱「中國」,該如何「處理」雙方在奧運賽會的空間,牽涉到十分複雜的政治考慮。1952年,國際奧委會(IOC)做出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可同時參加當年在芬蘭舉辦的赫爾辛基奧運,但退居台灣的中華民國主張「漢賊不兩立」,憤而退出該屆賽事,這也是中共首度參與奧運。

過了4年,1956年澳洲墨爾本奧運,中華民國獲通過可以「中國」(CHN)名義參加,北京不滿IOC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雙重承認,製造出「兩個中國」,進而拒絕參加墨爾本奧運;然而,來自北京的各方面壓力、以及國際的現實考慮,IOC在1959年做出新決議,認為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奧委會實際上並沒有也無法管理「全中國」的體育活動,因此把中華民國奧委會除名。

1960年羅馬奧運,台灣選手楊傳廣的衣服上繡着中華民國國旗。(Getty)

隨着國際社會逐漸轉向承認北京對整個中國的主權及代表性,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國際空間日益縮減。1960年,IOC同意中華民國得使用「中華奧委會」名稱,但因中華民國實際只控有台、澎、金、馬,因此代表隊只能使用「台灣」或「福爾摩沙」,1960年意大利羅馬奧運,首次出現「福爾摩沙」代表隊。

1964年日本東京奧運及1968年墨西哥市奧運,中華民國則是以「台灣」(TWN)作為代表隊名稱,但入場牌子的英文台灣下方仍寫有「中華民國」的中文字。1971年,北京取代台北在聯合國的席次與地位後,施壓禁止中華民國加入國際組織。1976加拿大滿地可奧運登場前,加拿大要求中華民國以台灣名義為選手申辦簽證,但遭蔣經國拒絕,結果台灣缺席該屆奧運。

1979年,IOC雖已完全承認北京的地位,卻仍保留台灣的席次,但要求必須更改會籍名稱,使用旗幟及歌曲亦然。雖然國民黨政府表達不滿、且因為1980年莫斯科奧運遭美國為首的眾多國家抵制,因而台灣也沒參加,但1981年《洛桑協定》簽訂後,蔣經國退而求其次同意以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的名稱遊走國際奧委會轄下的各項國際賽事,這在當時當然是個折衷,也必然牽涉到兩岸的角力,更有明顯的一中思維,在雙方皆同意下沿用至今。

2018年時就由台派人士、曾經參加以台灣為名的奧運代表團、並奪得1968年墨西哥奧運女子80公尺跨欄項目銅牌的「飛躍羚羊」紀政領銜「東奧正名」公投,結果卻大出台派意料之外,同意票476萬、佔45.2%,不同意票577萬、佔54.8%,反對多於贊成百餘萬票。

蔡英文都曾明確表態支持「東奧正名」公投。 (Facebook@蔡英文Tsai Ing-wen)

如今,隨着郭婞淳慶幸東奧正名沒能通過的過往被網友翻出,讓中國代表權與台灣在國際奧委會中的正式名稱爭議又浮現。直率地說,體育當然難以擺脱政治,但對運動員而言,能夠站上人類運動最高殿堂爭取優秀成績,才是人們最該關注的重點,有表現的空間,才能讓他們被更多世人看見。許多中國乒乓球員轉籍代表他國出賽,過去陳靜、黎鋒英代表台灣(中華台北)奪牌,乃至於東奧有台灣女籃球員代表韓國出賽,都是相同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