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百年|大V兔主席:從講話用詞一窺黨話語體系之漸進發展(一)

撰文:許祺安
出版:更新: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7月1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講話中強調,中國人民也絕不允許任何外來勢力欺負、壓迫、奴役,「誰妄想這樣幹,必將在14億多中國人民用血肉築成的鋼鐵長城面前碰得頭破血流。」
內地大V任意以網名「兔主席」,在修例風波期間點評香港局勢爆紅,他近日刊文點評二十年間建黨周年大會領導人講話的用詞,以此理解和分析中國共產黨的內核理念及話語體系之漸變發展。

7月1日,習近平在天安門城樓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

以下為文章全文,《香港01》獲公眾號「兔主席」授權轉載:

接上篇文章《建黨百周年系列慶祝活動初感受》

新時代下,中國老百姓現在更能理解和接受中國共產黨的話語體系及故事,很重要的原因當然是黨在這些年取得的偉大成就,人們可以看到生活的改善,看到國家與民族地位的提升。但同時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黨的話語體系在發生變化——它變得更加「親民」,更易為人所理解了。

這篇文章,我打算從建黨周年大會領導人講話裏的用詞,去理解和分析黨的內核理念及話語體系之漸變發展。

按中國共產黨傳承的標準看,總書記建黨百周年大會的講話已經非常通俗了,但它還是呈現了党的非常厚重且獨特、自成一格的話語體系。有越來越多的國人能看懂,但對外國人來說,就比較難理解了。所謂難以理解,在於他們不知道這樣的講話除了個別「金句」和明確的觀點之外,到底和之前到底有什麼變化。他們不知道中國共產黨的演進迭代(按黨的話語說,現在完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次歷史飛躍),不知道哪個名詞概念對應什麼,不知道。他們無法從厚重的語彙背後辨別共產黨的漸進發展。

所以,識別並詮釋這個漸變發展,對於在國內特別是國外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會是很重要的。

而這個詮釋工作其實是某種「翻譯」工作,把一些「不可譯」的東西由作為中間人的民間人士去做。

筆者寫了一個關於講中國故事的系列(《講述中國故事、構建中國話語體系(合集)》),列示了中國故事的幾種敘事版本。

圖源:兔主席微信公眾號

我在本文要做的,是#3、#5的工作。

需特別說明,本文內容都是我的個人詮釋,僅代表我的個人看法與觀察,不代表官方意見。

一、方法論

我的方法非常簡單,就是看看總書記在建黨百周年大會講話裏的用詞。

進行文本分析是有趣且有意義的工作。撰稿者在寫作時,對寫作結果所反映的內核理念和話語體系的排布是「無意識」的。撰稿者選擇用哪些詞,選擇具體詞匯的分佈、頻率,反映的是當下政治寫作的範式與風格。這個範式與風格是在一段時期內形成的,而不是在這一次講話裏形成的。比方說,這次講話和一個季度前、半年前、一年前的講話不會有特別大的發展迭代,許多內容和提法是漸進積累的。

但如果經過二十年時間,這些漸進積累就會導致話語體系的迭代。

撰稿者本身也是歷史的一部分。他們的撰寫現在是被研究的對象。他們自己也有可能會為分析的結果感到有些吃驚,或者發現結果是印證了他們的一些朦朧想像的。

說說具體工作。

1、我做的第一個工作是先搜索一下講話裏頻繁出現的詞匯,看看能否發現什麼規律。我一開始想就中西做一個比較,得出一些觀點結論。

2、但光看一個講話是不夠的,只有與歷史上的講話進行縱向比較分析,才能得出更多觀察洞見。於是,我選取了江總書記2001年在建黨八十周年的講話作為比較對象,也研究了裏面的高頻關鍵字。

而選擇這個講話的原因是:

1)性質接近,都是慶祝建黨周年,是對黨的歷史和未來的回顧;

2)跨度三代領導人(中間隔了一代胡總書記);

3)中國黨和政府取得的成就地位及面臨的挑戰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

4)二十年是一個合適的時期,足夠長也足夠短。2001年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和我們現在的生活是能聯繫起來的,還不算太久遠。如果再向前追溯,到1991年、到1981年,離現在就有些遠了,差距更大,覺得很難可比。所以我們就比2001年和2021年。

兩個講話的場景是有些不同的。

建黨八十周年大會是在大會堂舉行的,場景更封閉一些,講話稿也更長,超過了2.1萬字。講話中還有許多黨建、黨務的細節。對象更像是黨自己。

建黨一百周年大會是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場景是開放的。講話稿也更短,約7.000字,只達到八十周年講話的三分之一。但講話的內容更加宏觀,面向中國,面向世界,而不僅僅是黨員。

背後的數字:黨還在快速發展變化。2001年,中國人口13億,黨員6,400萬;2021年,中國人口14億,黨員9,500萬,黨員人數增加了3,100萬,50%。黨員在中國人口裏的密度進一步提升。這裏再配合大量的黨建工作,使得黨在中國成為一種社會性(societal)的存在。今天我們走在街頭,是可以直接感受到黨的存在的(presence0。這種感受肯定強於二十年前。而我們已經可以預見:黨將在中國未來幾十年的發展裏扮演更加巨大的作用。

3、對任何一個概念,我們可以根據其在講話裏出現的次數、頻率,判斷它在政治話語裏的重要性。

由於100周年和80周年兩個講話內容長度是1:3的關係,所以,簡單的分析,就同一個詞匯/概念,如果在2021年講話裏出現的次數大於2001年的3分之1,我們就假定這個詞匯/概念在2021年的話語裏更重要;

反過來,同一個詞匯概念,如果在2001年講話中出現的次數大於2021年的三倍,我們就假定它在2001年的話語體系裏相對更重要。

我對詞匯進行「標黃」以說明它們在哪個年代裏相對更重要。沒有標黃的,說明他們在兩個年代裏地位相仿。

結果如下。

第一部分:2021年高頻詞匯

首先我們看看在2021年講話裏出現的高頻詞匯,與2001年做一對比。

圖源:兔主席微信公眾號

現在我們再試著就每個詞匯做一些分析。我相信讀者很快也可以得出自己的結論。

有的讀者可能在有些字彙上覺得我存在過度詮釋,因為兩個講話不是完全可比,也要說明一下:我的詮釋的一方面基於文本,一方面也是結合對大政治的理解。

#1中國、#3中華民族:這兩個概念在2021年出現的密度和頻率大於2001年,也是講話裏最高頻出現的詞匯。作為聽眾,你將會不斷聽到中國、中國、中國;中華、中華、中華。這說明在黨的話語體系裏,對國家和民族的關注度、專注性、聚焦性進一步提升。這並不是說國家以前在黨的話語體系裏不重要,而是說,它在黨的各種政治主題、議程和願景中的序列與地位更加突出,是當下最大的政治。

#2人民。2021年,提及人民的次數也增加了。人民是黨永恆的主題。如果說之前的政府更加關心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話,這屆政府更加關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將人民「重新」擺到了聚光燈下。我們看到的脫貧攻堅、共同富裕、為人民嚮往的美好生活而奮鬥,都是這個主題。

#4歷史。2021年提及「歷史」的次數也增加了。筆者以為,頻繁地談歷史,就是歷史感(historical perspective的表現,站在一個更高的時間維度和跨度來看待我們的國家和民族,並希望通過過去了解我們的現在,指引我們的未來。

7月1日,空中梯隊的飛行表演拉開慶祝大會的序幕。(新華社)

#5中國共產黨。2021年提及中國共產黨的次數也顯著增加了。我的理解是,黨在當代發展中的核心作用確實體現出來了,黨無論是自信心,還是自我認知、自我意識,都得到了增強。黨回到了聚光燈下,而人民也能接受黨是指引和推動中國當代歷史發展的主體力量。

#6 主義。我們發現2021年提及「主義」的次數減少。談「主義」是偏好抽象理論哲學及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一種傳統,也是一種遺產。但我更喜歡用的詞是「relic」。中國人大多其實是比較務實的,愛談問題,而非主義。「主義」的減少,其實是党向新的方向漸進發展的結果。

#7社會主義。我們發現,2021年提「社會主義」就更少了。雖然大家都知道現在中國搞的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到處都可以看見相關的宣傳和介紹,那為什麼社會主義在講話裏出現的頻率反而減少了呢?那是因為,直到本世紀初,還需要在抽象理論層面討論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問題。而到2021年,這個問題已經不再是問題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家都接受,不需要再展開定義和討論了。同樣可以參考的是,2001年講話裏,資本主義出現了7次,而2021年沒有出現(剔除「官僚資本主義」這個描繪特定利益集團的說法)。

#8復興。復興(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個新時代出現的高頻詞。在2021年出現了26次,在2020年只出現了3次。這說明我們處在努力實現並接近民族復興的狀態裏。其實回顧歷史,中國每個核心領導人都有一個關鍵字。我這裏只列參與創立黨的重要思想(毛思想、鄧理論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及完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三次歷史飛躍的三個領導人,毛的歷史關鍵字是革命。鄧的歷史關鍵字是改革。本屆的歷史關鍵字,可能就是復興。

#9革命。我們發現,提及革命的次數也增加了,大多是在回顧革命歷程。有的人對此不理解,老提革命,是不是又要搞革命了。其實黨的話語體系裏,革命有兩重意思。一是特指1949年之前的28年的「創業階段」;二是指努力拼搏自我革新的狀態,所以改革開放也可以視為一種社會革命。我個人的理解是,本屆是希望找尋過去,回到革命年代共產黨創立者的初心和使命。如果我們要在其他國家找到類似的,可能有點像美國人說的回到founder fathers(開國者),從開國者身上找到理想和精神力量。所以,追尋革命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百年之後依然是少年,說的都是回到本原;這次出圈的電視劇《覺醒年代》給陳獨秀高調「翻案」,是回到本原。「七一勳章」頒授給李大釗之孫李宏塔,也是回到本原,是一種致敬。這都是在過去找尋精神力量與激勵。我理解這才是真實用意。

7月1日,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AP)

#10 中國特色/中國化。2021年提中國特色是顯著多於2001年了。顯而易見,這就是中國模式更加成熟了,我們對中國模式更加自信的表現。講話裏有這樣關鍵的一句:

——「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這是非常自信的表述。2001年我們還在摸索,到今天,當然有自信這麼去說。

#11 未來。居於2021年,本來是2001年的未來,但在2021年時提及「未來」的次數反而增多了。這說明,今天的中國是一個對未來有更大憧憬的國家,也是對未來有更大自信的國家。

#12 馬克思。建黨百周年講話裏,許多人覺得提及馬克思的次數很多,但實際上,大致和過去一樣,而且2001年還稍微更多一些。馬克思是黨的傳承和遺產,在我們的話語體系裏扮演著非常特殊的作用。這一句是核心:

——「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繼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

這句話,對於不了解我黨的話語體系的人是不太容易理解的。西方人/美國人絕對無法看懂。我的詮釋:

主要是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基本原理是偏抽象和形而上的,和社會實踐是有距離的。具體怎麼做,還是要看中國的具體實際。另外,馬克思主義要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起來——而對於一個來自西方的硬核正統馬克思主義者來說,這句話就不太容易理解,中國傳統社會是和諧共生的社會,如何和馬克思主義結合?我把這個問題留下來,嘗試在下篇文章再解釋。然後,是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把握、引領時代。這幾個詞是非常考究的:馬克思主義的作用是提供一種視角(perspective),一種維度(dimension),一種分析問題的途徑和方法(approach/methodology),給予的是宏觀的、抽象的、原則性的指引(in-principle guidance),而非給予具體、具象的建議。最後,還要求繼續發展21世紀的中國馬克思主義,也就是繼續結合中國情況發展馬克思主義。對這個問題,筆者下篇再進一步說說自己的理解。

7月1日的慶祝大會上,共青團員和少先隊員代表集體致獻詞。(新華社)

#13 精神。在2021年和2001年出現頻率差不多。這一條我引申一下,說一說我的理解。精神是黨的話語體系裏比較重要的一種東西。什麼是精神?精神可能是一種心理狀態;一種要完成某種目標的執著、執念、情感、情緒;精神是一種追求,是要求積極投入,要求自己放棄某些東西的;我們所講的大部分精神,都涉及到忘我和奮鬥,是要付出的。所以,精神是一種帶有崇高性投入,能夠引發人們的尊重。精神如何翻譯成英文?不能僅是spirit,還是dedication,devotion,passion,commitment。精神是能夠帶來力量的。

本屆做出的一個重要貢獻是,把黨史國史上許多事件和人物的精神給總結出來了,呼籲人們去了解、學習,並以這些精神激勵自己。

如果要比較當代西方和中國,我的詮釋是,一言蔽之,當代西方講「價值」,中國講「精神」(所謂「中國人的精神」)。當代西方的世俗政治注重和陳述的主要是基礎的價值觀(value),譬如民主、自由、公正,一些道德原理。人們通過這些道德原理去感化自己、指引自己的行為。中國則喜愛講精神。精神其實對人的要求更高,是要有更大的情感投入的,所謂佔據更大的「mindshare」。

未來,精神一直會是黨的高頻詞。

#14 思想

#15征程。征程是一個大家現在熟知的詞,但卻是一個新的概念。筆者以為,這個詞的出現,一方面代表了某種浪漫主義,有激昂的情懷,另一方面也是對未來更有信心了,因為征程是有點凱旋勝利和的意味在裏面的。

#16 人類。2021年,提及人類的次數大大增加。詮釋起來也很容易。中國發展起來了,走出來了,現在已經能夠站在一個新的高度去看待世界了。中國現在有更大的責任心去關注世界,有更大的能力去幫助世界,有更大樂觀的和自信認為自己可以幫助人類的命運,也認為自己摸索的道路可以為人類社會提供借鑑。一言蔽之,中國有了全球視野,也真正有了全球的責任心和關懷。

建黨百周年大會最後奏起了《國際歌》,很令人感動。這當然是黨對傳承的一種致敬。但這時奏起國際歌也有特殊的意味: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

但理想的仁人志士還有一個更大,但在當時不可想像的抱負,就是「解放全人類」。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不會用這樣的話語了,不存在誰「解放」誰的問題。但我們卻更加相信,中國殺出了一條「血路」,是可以幫助其他國家,給其他國家「賦能」,解決他們的發展問題的。2021年的今天,我們重拾了埋藏在我們心中的國際使命與願景。

慶祝大會上的合唱團和軍樂團。(新華社)

#17 改革。我們發現,2021年,「改革」一詞出現的頻率變少了。如何理解呢?我的詮釋如下:廣義的「改革」在黨的話語體系裏描述的也是一種「精神狀態」,和「革命」是一樣的。改革就是不斷地自新。狹義的改革,則主要指的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開啟的改革開放,是對1949年以後建設時期艱難探索路徑的一種經歷思考後的自我革命。百周年大會講話裏有這樣一句: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

這就是對改革開放意義的宣言。

但改革也是有特殊意味的。改革意味著自己總歸是不好的,是存在問題的,要不斷地借鑑別人的經驗,不斷地否定和改變自己。「改革」都改革了四十年,何時到頭?「改革」是不是要永久進行?改革要永久進行,說明了什麼?是不是改革都失敗了?如果一個體制永遠要改革的,那說明這個體制有「殘缺」的,是「落後」的:落後於時代,落後於人類社會先進實踐,且不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的,必須要被調整修正的。所以,在話語體系裏,改革也是對現有體制某種溫和的質疑乃至否定。

鄧時代以降,「改革」是政治正確的話語。「誰不改革誰下台」。

2001年講話裏,四次提及「政治體制改革」。

筆者理解的新表述是,2021年講話裏所提及的——

「我們積極學習借鑑人類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

中國可以更加自信的看待人類文明先進成果,保持開放心態,借鑑好的經驗。但時刻「自我懷疑」的年代已經過去了。

下篇:動詞/行動類;形容詞類;符號類。

再下篇:話語體系漸變類(本系列重點篇章)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