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二號載人升空 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太空站

撰文:劉莉
出版:更新:

剛過去的七國集團(G7)首腦峰會,儼然是一場發達國家對中國的批判大會,而中國則用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三名太空人飛赴太空,開啟中國太空站(內地稱「空間站」)時代,在客觀上作出了有力回擊。
上周四(6月17日)上午9時22分,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隨着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三名太空人被順利送入太空。

中國太空站天和核心艙和天舟二號組合體在軌運行17天後,迎來搭載着三位太空人的神舟十二號。飛船在升空6.5小時後與天和核心艙實現自主快速交會對接,當天下午6時48分,三位太空人先後進入天和核心艙,中國人劃時代地首次進入了自己的太空站。

6月17日9時22分,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是中國首次載人太空站建設任務。(Reuters)

中國人近地軌道停留最長紀錄

神舟十二號三名太空人進駐天和核心艙後,將完成為期三個月的在軌駐留,這將是中國人在近地軌道停留時間最長的一次。期間開展機械臂操作、太空出艙等活動,驗證太空人長期在軌駐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關鍵技術,其任務量將超過前六次中國載人航天的總和。

任務主要分為四個方面,其中包含兩次出艙作業:一、核心艙組合體的日常管理,包括天和核心艙在軌測試、再生生保系統驗證、機械臂測試、物資與廢棄物管理等;二、出艙進行艙外服在軌轉移、組裝、測試,開展艙外工具箱的組裝、全景攝像機抬升等工作;三、開展太空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包括有關科普教育活動;四、工作之餘的自身健康管理。

神舟十二號與天和核心艙對接瞬間畫面曝光,航天員入駐核心艙:

+12

航天任務中的硬核技術

中國太空站天和核心艙的機械臂是神舟十二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一個亮點。機械臂可以支持太空人的出艙活動,輔助太空人「太空漫步」。這款七自由度機械臂,展開長度10.2米,採用了「肩部三關節+肘部一關節+腕部三關節」的配置方案。其肩部、腕部的配置方案相同,各有一個末端執行器,用於對接艙體表面的適配器,具備艙體表面爬行功能。除輔助出艙以外,機械臂還能承擔艙外狀態監視檢查、負載搬運、艙外設備安裝、懸停飛行器捕獲及輔助對接等任務。

另外,無論是中國太空站還是神舟十二號,在防差錯設計上都頗費心思。天和核心艙有1,243台設備,諸多組裝工作都需要太空人上手完成。設計師們從顏色、標誌、外形對各種設備、線纜和插頭採取措施,以確保太空人在太空操作時不看錯、不誤操作。在太空人通訊設備上,設計師們則選用了骨傳導耳機,便於各個艙段都能進行通話。

天和艙拍攝到的宇宙外景,畫面震撼:

+9

天和核心艙艙內活動空間從天宮一號時的15立方米提升到了110立方米,且生活區和工作區分開,包含睡眠、衞生、鍛煉、廚房、餐廳等獨立區域。吃的方面,包含120餘種太空食品,以及加熱、冷藏、飲水裝置;住的方面,從「站睡」轉為「躺睡」,可在包裹式淋浴間洗澡;用的方面,太空站全WiFi覆蓋,且包含各種智能家居產品;娛樂方面,有太空自行車、太空跑步機等運動設施,且配備了私密語音通道,讓太空人可和地球上的家人私聊。

上文節錄自第270期《香港01》周報(2021年6月21日)《神舟十二號載人升空 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太空站》。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70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尖端科技」劃入國策 如何借勢打造世界新矽谷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香港人能視而不見?

神舟十二號載人升空 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太空站

手作之魅:興趣化成生意 產業鏈漸成形

讓玩家「管治世界」 區塊鏈顛覆傳統遊戲模式?

把搜尋變成對話 語言AI恐承襲人類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