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疫情|「校正回歸」淪數字遊戲 確診病例真的減少了嗎?
當前台灣新冠疫情日趨嚴峻,自5月15日本土單日新增確診個案急升至180宗以來,每日本土新增確診個案皆破百宗,國際媒體把2020年「防疫模範生」的台灣「下調評級」,其中「校正回歸」惹人爭議頗多。
「校正回歸」粉墨登場 爭議聲不絕
首先是單日出現總共721宗的本土病例,相較前一日的312宗簡直是「大躍進」,儘管有400宗是「校正回歸」,但還是讓人質疑究竟是5月22日單日就確診721宗,還是覺得單日出現這樣的數據太嚇人,趕快用一個方式把這些病例往前攤回去?有意思的是,台灣衞福部疾病管制署官網中,不管是中、英文版的統計數據,皆直接顯示本土病例總數,並沒有將「校正回歸」這一項目獨立出來。
其次,這也被譏諷是「統計方法」的創舉,指揮中心聲稱會出現「校正回歸」,是因為地方政府的行政作業流程塞車,造成數據無法即時確切呈現。平心而論,雙北地區的醫療體系承受非常大的篩檢作業壓力,從篩檢開始到數據公布,必然存在時間差異,因而在統計理論方法上,確實會有出現零星數據要重新校正的情況,並且多少會針對個別項目進行註記。
但指揮中心無預警一口氣「校正回歸」了400宗個案,回歸數量就佔了5月16至21日本土病例總數的24.3%,如此長的時間出現這等比例的誤差數,其合理性存在疑問。此後,每日都會出現破百數的「校正回歸」,上周二(5月25日)甚至有案例回歸至5月14日。
第三點,陳時中指稱是雙北地區的行政作業程序造成塞車,然而,實際的作業程序是地方政府先以快篩進行篩檢,將檢體送交醫院或檢驗所,再由其回報給指揮中心,之後再將確診資訊回傳地方政府及用在記者會發布,地方政府最終再依據確診名單進行疫調和後續處理。
可見,地方政府僅只負責將檢體送給檢驗單位,以及最後配合指揮中心進行後續處理,何來地方政府「卡」程序之有?
疫情「趨平緩」 乃篩檢能力不足
最後一點,也同時是最令人擔憂的一點,指揮中心在將「校正回歸」的案例計入之後,台灣每日本土確診病例數量的趨勢,從看起來陡然上升變成了看似趨於平穩,但這很明顯並不是疫情得到控制而趨於平緩,而是指揮中心的篩檢能力遇到瓶頸,病例無法在較短時間內確認,而必須採取「校正回歸」的方式來修正數據。陳時中在上周五(5月28日)的記者會上坦言:「趨勢維持平緩,並沒有往下掉,這不是個好現象。」相當語帶保留,但沒說破的是,不好的現象是篩檢量能不足造成趨勢平緩。
上文刊登於第267期《香港01》周報(2021年5月31日)《統計項目為「甩鍋」而生 「校正回歸」成數字遊戲》。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