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步入「後人口紅利時代」 5千萬高技能人才仍遠不足夠
5月11日,中國官方終於對外公佈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不同於外界的悲觀預計,官方通報稱中國人口總數仍超過14億。按照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會上的通報,中國全國人口共141,178萬人,與2010年的133,972萬人相比,增加了7,206萬人,增長5.38%;年平均增長率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長率0.57%下降0.04個百分點。
數據表明,中國人口10年來繼續保持低速增長態勢。此外,中國全國人口中,男性人口為723,339,956人,佔51.24%;女性人口為688,438,768人,佔48.76%。總人口性別比為105.07。
雖然中國人口總數仍超過14億,人口紅利仍在,但進入到新發展階段,人口紅利的邊際效應遞減已是大勢所趨。後人口紅利時代,中國亟需加快發展人才經濟,這也是應對人口低速增長態勢的必要之舉。
人才經濟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新動能,是牽頭的,而就業是經濟發展的關鍵,是基礎性的。事實上,自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各國都在保就業,並輔之以具體的政策幫扶。比如日本放寬僱傭補貼,探索共享用工;馬來西亞發展零工經濟,鼓勵靈活就業;俄羅斯搭建對接平台,增加實踐機會;西班牙擴大職業教育,加強技能認證……
在2020年因疫情影響推遲召開的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引導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穩」、「六保」,並強調要加大「六穩」工作力度,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其中,不管是「六保」還是「六穩」,保就業都居於首要位置。
保就業很重要,這是毋庸置疑的,但隨着新發展階段到來,一方面要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比如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難題,需要在改善需求上下功夫,創造更多知識型、技術型、創新型崗位;另一方面還需要加快發展人才經濟。
人才作為生產要素之一,其實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隨着新一輪科技信息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到來,世界進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個老問題就有了新意義。過去,中國可以依託於巨大的人口紅利充當「世界工廠」,這在今天的信息化時代已經不適用;過去,作為中國經濟基石的製造業是傳統的、粗放的,而今天製造業已經越來越數字化。
此外,當前社會發展不僅催生了很多數字經濟新興產業,比如量子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而且很多傳統產業也都在向現代化升級,包括網路醫療、精準農業、無人駕駛等,這在以往同樣是不可想象的。
技術在進步,產業在變革,模式在顛覆,可人才培養的結構目前尚不能很好適應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落後於產業結構升級。儘管中國技能勞動者已超過2億人,高技能人才超過5,000萬人,但在就業人口總量中的比例還不高。因此,當務之急是加快培養大批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推動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另外,要完善人才的培養、使用、評價和激勵機制。同時,通過政府引導健全對技術工人和職業學校支持的政策,暢通人才發展渠道,從源頭上提高技能人才培養比例。
在經濟發展中,人才資源是最重要的資源。中國在「十二五」規劃中第一次提出「人才興國戰略」,時至今日,「十四五」開局之年的中國,面臨的內外環境已經大大不同,將人才經濟作為塑造發展新優勢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來得迫切。按照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所展望的2035年遠景目標,「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等,都需要人才,而且是適應於新經濟的新型人才。這些新型人才,在中國發展最高速的階段成長,在中國財富分化最劇烈的時代進入社會,必將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
在過去四年時間裏,面對美國以華為和字節跳動作為靶心而發動的科技戰,中國人越來越意識到,必須科技自主,不能受制於人。
例如在「十四五」規劃中,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被放在了十三大事項的最前面。按照「十四五」規劃中的表述,「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