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7外長聲明「帶有美國色彩」 台灣或成對華「第一烽火點」

撰文:屈彥辰
出版:更新:

「七大工業國集團」(G7)外長會議日前在英國倫敦召開,會後針對會議內容,發出總結性跟宣示性的聲明。當中,以針對印太地區、俄羅斯、烏克蘭、中國的聲明內容最受國際關注。
該份聲明針對被西方民主國家認定為具有「侵略擴張意圖」的「區域霸權」,做出警示性的呼籲跟關切。 G7目前仍未具體化將採取的措施。
西方國家與媒體近日的種種舉措,像極了1946年前英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發表的「鐵幕演説」所敍述的那樣,「鐵幕已然拉下」。當時的「鐵幕」以「意識形態」——共產與民主作為分隔邊界,劃分出世界的兩大陣營,如今的「漸趨分野」似乎又不全是意識形態使然,未來的「冷戰」又將是如何?

七國集團(G7)外交部長戴著口罩,在社交場合保持集體照(Stefan Rousseau / Pool via AP)

G7伸手印太 呼應美國

G7針對印太地區,外長聲明提到,重申維護一個自由和開放的印太地區之重要性,它「具有包容性」,「以法治、民主價值、領土完整、透明度、保護人權和基本自由以及和平解決爭端為基礎」,並強調G7打算通過廣泛的活動,與東協和其他國家一起為這些努力而努力。

G7的聲明與美國拜登(Joe Biden)政府的印太戰略幾乎相差無異,強調民主價值、人權、自由和平等,一種藉由類同於當年冷戰的意識形態或可稱為「西方界定的普世價值」,進行印太的「勢力劃分」。劍指何國,再明顯不過。

值得注意的是,在G7外長聲明的外交及安全政策部分,印太之後接的是中國。 G7鼓勵中國作為一個擁有先進技術能力的大國和經濟體,「建設性地參與基於規則的國際體系」,並提到根據國際和國內法律規定的義務,G7呼籲中國尊重人權和基本自由,「尤其是新疆、西藏和香港議題」。

此外,G7外長聲明亦表示,中國應放寬貿易市場及金融市場的干預、停止剽竊智慧財產權,在針對中國的聲明最後一段提及台灣,表示必須確保國際組織的包容性進程,G7支持台灣有意義地參與世界衞生組織的論壇和世界衞生大會,國際社會應該能夠從所有夥伴的經驗中受益,包括台灣對解決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的成功貢獻。

針對台海周邊事態,G7做出強硬表態,表示G7強調台灣海峽兩岸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鼓勵和平解決兩岸問題,重申強烈反對任何可能使緊張局勢升級、破壞區域穩定和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的單邊行動,並對有關該地區軍事化、脅迫和恐嚇的報道表示嚴重關切。

G7外長聲明或可被解讀成「帶有美國色彩」的宣示,聲明內容與美國的核心戰略相差無幾,軍事硬實力上雖未有具體作法秀出,但就資訊上的強硬表態相當明顯,「反中」宛如是西方共識。

國會議員吹起的「反中」號角

法國參議院5月6日以304票一致通過「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工作」決議案,無任何反對票,法國參議員一面倒表示台灣參與有利人類福祉,法國外交部國務員也代表法國政府清楚重申法國支持台灣的立場。

該決議案由法國參議院外交暨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友台小組副主席葛利歐(Joël Guerriau)及日前遭到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致函要求取消訪台行程的參議院友台小組主席李察(Alain Richard)等20多位參議員於3月27日提出,5月6日進行表決並獲通過。

此外,日前美國參議院情報委員會針對年度安全威脅評估舉行的聽證會中,內布拉斯加州共和黨參議員薩斯(Ben Sasse)提出「中國共產黨(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俄羅斯、伊朗、北韓、聖戰組織為美國目前面臨的五大威脅。薩斯使用「中國共產黨」指涉「中方威脅」,沒有用「中國」(China),這也象徵美國議員有意讓中共和中國「分離」,並明示:中國共產黨才是威脅來源。

不論法國、美國,此類針對性明顯的提案,都在吹響「反中」號角。

美國共和黨參議員薩斯(Ben Sasse)提出「中國共產黨(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俄羅斯、伊朗、北韓、聖戰組織為美國目前面臨的五大威脅。 (多維新聞)

澳媒:慎防台海戰事

澳洲媒體「澳洲金融時報」(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5月6日刊出以「澳洲須慎防台灣海峽戰爭」為題的社論文章。

社論內容指出,中國將會持續於「未達戰爭狀態的灰色地帶」範圍內採取攻擊(thegrey zone short of war),採取推向危急邊緣的行動,以及運用各種恫嚇手段,以便營造一種區域霸權氛圍。在戰略上,中方將試圖迫使美國退出西太平洋,「迫使區域內各國屈從於中國這股新勢力」。

該社論分析,面對中國經濟和軍事力量崛起,美國針對是否協防台灣的問題上,已難再保持戰略模糊,需要展現清晰的姿態。雖然澳洲奉行「一中政策」,澳方已表示,美國要是抵抗中國並且協防台灣的話,澳洲將會提供支援。

據社論內容指出,台海戰爭爆發的話,澳洲可能需要履行1951年「美澳新(西蘭)防衞公約」出兵支援美國的義務,澳國倘若真與中國開戰,將會在經濟上帶來災難。然而,要是任由台灣孤立無援,放任中國出兵的話,將會對澳洲造成戰略上的災難,澳國「必須審慎面對台灣局勢」。

澳媒社論內容指出,台海戰爭爆發的話,澳洲可能需要履行1951年「美澳新(西蘭)防衞公約」出兵支援美國的義務。(美國海軍官網)

冷戰再臨的「具象化」起點

二戰後的冷戰前夕,比起各國枱面上的相互喊話,媒體呈現的「價值差異」是最須注意的部分。

綜觀G7外長聲明、美國國會議員和法國國會議員發言內容,以及近日西方媒體及台灣媒體的報道內容,不難發現「民主、自由、人權」等西方色彩濃厚的價值詞彙,不停的在不同的文化資訊載體上「輪播」,透過有意或無意的明示、暗示,指涉「特定國家」是「非民主、非自由、非人權」的,導出「我們與他們不同,我們是普世價值的捍衞者,他們是普世價值的破壞者,我們應當對抗他們」的結論。這就是1946年邱吉爾聲稱鐵幕拉下的「前奏」。

倘若試著將20世紀冷戰爆發的「具象化」起點找出,眾多研究會指出:1950年爆發的「朝鮮戰爭」是美蘇兩大集團第一次具體軍事對撞的開始。

若要試著分析21世紀冷戰再臨的具象化衝突起點,按照過去的事件經驗分析,西方媒體其實已經告訴台灣人殘酷的答案:就是台灣。

圖為蔡英文。兩岸軍事情勢的緊張進一步催化21世紀冷戰的「中美首戰」發生在台灣,台灣何苦成為中美博弈的犧牲品?(台灣總統府)

西方媒體也好、各國政要也罷,如此「關注」台灣絕不僅是基於台灣的「民主防疫成就」,又或是「民主、自由、人權」這般抽象的價值,而是台海周遭的烽火早已密佈,只是台灣社會渾然不知。如今的台灣,在中美博弈下被推上兩大政治集團的衝突火線,或成「第一烽火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