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小球推動大球」 中美關係是如何破冰的?
在中美關係持續緊張之際,北京舉辦紀念中美「乒乓外交」50周年活動,國家副主席王岐山和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等發表視頻致辭。50年前的「乒乓外交」開啓中美接觸,最終改變了世界格局。如今,中美關係又步入寒冬,阿拉斯加會談破局後,何時才能等到類似「乒乓外交」的契機來緩解中美緊張關係?
「乒乓外交」在中美關係突破過程中起過重要作用,被譽為「小球推動大球」。而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正是時任中共領導人毛澤東作出的決策。
説起「乒乓外交」,還須從日本名古屋世界乒乓球錦標賽談起。1971 年 1 月,日本乒乓球協會會長後藤鉀二訪華,邀請中國參加在名古屋舉行的第三十一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
對中國來説,當時的國際形勢十分嚴峻,昔日的「老大哥」蘇聯在中蘇邊境陳兵百萬,對中國安全構成嚴重威脅;中美之間正處於敵對的冷戰狀態,美國雖然開始與中國接觸,但美國總統尼克遜(Richard M. Nixon)仍頻頻表示「不放棄對中華民國的義務」;中日尚無外交關係。在這種情況下,有人主張不參加世乒賽。但周恩來、毛澤東拍板要參加。
當時中方提出必須將「中日關係政治三原則」和「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是中國的神聖領土」寫入「會談紀要」,談判陷入僵局。就在後藤鉀二感到希望渺茫準備回國時,周恩來決定,不再堅持紀要寫上「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是中國的神聖領土」。報告獲毛澤東批准後,中國乒乓球隊出征名古屋。
在這屆世乒賽上,中國代表團邀請英國、加拿大、澳洲、哥倫比亞和尼日利亞等五國代表團訪華。而美國代表團也暗示希望訪華。
與此同時,美國運動員科恩(Glenn Cowan)搭錯中國隊的班車,想下車時,班車已經開動。科恩只好面朝車門站立,不説話。面對來自「美帝」的運動員,中國隊所有隊員也面面相覷,沒人敢説話。
快要抵達目的地時,中國運動員莊則棟拉着翻譯走到科恩面前進行交流,並從包裏拿出一段一米多長的杭州織錦,作為禮物送給科恩。
中美「乒乓外交」(請點擊大圖瀏覽)
莊則棟後來回憶,他當時這麼做主要出於兩個理由。一是覺得中國是禮儀之邦,「不能把人家晾在那裏」;二是他想起1970年12月毛澤東在中南海會見美國老朋友斯諾(Edgar Snow)時説的話「寄大希望於美國人民」。
班車到站,一直跟蹤中國隊行程的日本記者驚異地發現:一個中國運動員居然與一個美國運動員微笑着站在一起。次日,日本各大報紙都刊登了這條爆炸性新聞。
美國代表團隨後正式向中國代表團提出訪華請求。消息傳回北京後,在中共高層引起不小的震動。中國外交部和國家體委給出的建議是時機尚不成熟。理由是美國在「台灣問題」上沒有誠意,並且還侵略老撾和柬埔寨等國,威脅中國安全。從訪問方式來看,也應該是美國先派高級官員前來,而不是派一個乒乓球隊。
周恩來在外交部和國家體委的報告上做了圈閲,遞交給毛澤東。據《歷史的温度5:那些博弈、較量與人性》一書記載,在考慮了整整三天後,毛澤東最終在 4 月 6 日晚上也做了圈閲——拒絕美國乒乓球隊訪華。
文件送走後已是深夜。毛澤東吃了安眠藥後讓護士長吳旭君為他讀《參考資料》,在聽到西方通訊社對莊則棟與科恩在班車上互動的評價後,毛澤東聯繫到自1969年8月起尼克遜不斷對華伸出橄欖枝,認為美國真想在中美關係上取得突破。在邀請美國官方高層領導人訪華前,先邀請美國民間人士訪華,既可加深中美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又可營造中美和解的氛圍,以利於官方高層交往。
最後,已經昏昏欲睡的毛澤東對吳旭君説,決定邀請美國隊訪華。周恩來獲悉後立即給中國代表團發去緊急指示。美國代表團收到邀請後一片歡騰。尼克遜曾説,我從未料到,對中國的主動行動會以乒乓球隊訪問北京的形式得到實現。
1971年4月10日,由18人組成的美國乒乓球代表團從深圳羅湖橋進入中國。這是中共建政以來第一個正式訪華的美國代表團。
1971年春天的「乒乓外交」使中美關係獲得突破性進展。在周恩來會見美國乒乓球隊之後不到 10 個小時,尼克遜就發表聲明宣佈,從貨幣、石油、貨物運輸進出口等各方面對中國解禁。3 個月後,尼克松的特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通過「巴基斯坦渠道」,秘密訪華會晤毛澤東。10 個月後,尼克松訪華,中美之間22年的堅冰一朝打破。「小球轉動了大球」從此揚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