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廢水|中國民間罵聲一片 民意既需理解亦要管理
伴隨着中國國力之復甦,「中國」也愈發陷入國際輿論的旋渦。而在中國國內,近日由新疆棉事件引起的抵制行動,去到日本核廢水爭議引發的指責與憂慮,均讓人關注到國民對國家形象、國際事務和國際公義的關切。
值此,政府在外交工作中既要反映民意關注,亦要避免被有時激動的民意所裹挾,如何在理解疏通和管理遏制之間找到平衡,將是所有施政者都需平衡的難題。
以近日最新的日本核廢水爭議為例,無論香港還是內地,皆對該舉措所將產生的海產衛生安全問題和生態影響表示憂慮。一眾專家亦多斥責日方做法。
日本核廢水排放的爭議
眾所周知,核廢水中含有多種放射性物質,日本福島核電站因發生核洩漏事件,更是存在大量安全隱患。不過憑靠目前的過慮技術,諸如碳素14、釕106、銻125、鍶90、碘129等放射性物質皆可在處理後消失。據日本原子能規則委員會公布的資料,福島核電站污水中的62種核輻射物質在經處理後,總濃度由2,406降至0.35。對此,國際核能問題最高權威機構國際原子能署也予以了認可。是以,唯獨難以清除的,則是氚(tritium)。
作為放射性物質,氚的放射半衰期為12年,意即每隔12年放射性減弱一半。目前全世界皆沒有過濾清除氚的有效方式,唯有通過稀釋和保存的方式處置。如今日本因保存的難度和成本過大,最終宣布將在稀釋之後,予以排放,其實這也符合國際常規,只要濃度被稀釋至國際原子能署所規定的安全水平以下(每公升不得超過1,500貝克勒爾/Bq),那麼對人類健康影響幾乎微乎其微。
既要為民意發聲 亦要為民粹降溫
是以,國際社會對日本的擔憂在於,日本福島核電站畢竟不同於正常核廢水排放,而是發生過洩漏事故,加之日本沒有有效與鄰國溝通意見,自作主張宣稱兩年後排放大海的做法,當然會引來世界憂慮和批評。而中國國民之所以義憤填膺,更夾雜着原本就複雜的對日情緒。
那麼,面對這種情況,為政者又該做什麼?一方面,固然應該正色向日本反映中國國民的憂慮,對日本堪謂魯莽的表態予以譴責,並和國際社會一起向日本施壓,確保後續的稀釋及排放工作合規。不過,另一方面為政者亦應向本國國民做好科普,不要放任「民間專家」擅自炒作民意。
畢竟,科學必然被民粹所裹挾,而為政者有鑒於此就更應該為科學扶正,既疏導傳遞民意,亦對民粹予以遏制。
2012年的教訓
民意向來是把雙刃劍,民意往往也容易被情緒所激化。為政者自然需要回應民意的訴求,但若任聽之,乃至以投機的心態慫恿之,便常常為人民帶來負面的後果。近年來無論是英國約翰遜(Boris Johnson)等人當年對脫歐的鼓動、特朗普(Donald Trump)對白人至上主義的鼓舞,都帶來了極為負面的後果。
中國同樣經歷過民意失控的先例,2012年反日遊行中打砸搶燒的行徑,不僅令國民蒙受財產損失,亦令中日關係持續數年止步不前,更令「中國國民」的形象成為國際笑柄。
一定程度上,近月新疆棉花事件誠可謂是時隔近10年後的又一次試煉。H&M等品牌曾念及歐美的「政治正確」而發布聲明,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其實多數依舊暗地使用新疆棉花;可是當這些舊聞被網民翻出,瞬間便演變為對諸多外國品牌的全面抵制,進而在西方媒體的選擇性報導下,演變為對中國國際形象的又一次負面案例。
新疆棉花爭議引發藝人紛紛與涉事品牌割席 (點圖放大):
所幸的是,中國政府在經歷了2012年的民粹事件後,顯然從中學習經驗,在面對新疆棉花事件時一面向國際社會陳述中國民情,另一面也持續保障了外企在內地的法律權益,值得肯定。
民意和民粹僅一線之隔
是次福島核廢水排放事件,希望中國政府亦能在向國際社會傳遞國民民意,為國民安全負責的同時,亦能明白民意若不加約束的危險另一面。
平情而論,民意與民粹往往只是一線之隔,是各國社會都面臨的問題。面對民意,若採取忽視態度,便是不為國民負責,違背民主精神;可若民意逐漸激化,要是還不加疏導遏制,而採取放縱態度,那便是另一種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