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英語主科地位存留再掀熱議 局部改革有值得商榷之處?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許進提倡應取消英語作為內地中小學主科的地位,以及不再將英語(或外語)設定為高考必考科目等。
輿論隨即分為支持與不支持兩大陣營,支持者主張現時英語教育屬於高投入低產出,也並非對所有走出社會後的人而言都有用;反對者則主張學英語是積極融入全球化所必須具備的素養,也能促進社會階層流動。
誠然,作為全世界使用最為廣泛的語言,若取消英語必修,確和時代需求不符,不過在技術層面上,局部改革,例如未必需要從小學就做為必修課,卻也有值得商榷之處。

高投入低產出 大學畢業後不再用英語是常態?

目前英語在內地自小學開始便作為一門必修課,雖然根據《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各地可根據師資條件,資源配置等情況制定本地區的課程實施方案,確定小學開始英語的起始年級,但該學科在小升初、中考、高考、大學英語四級、大學英語六級、考研、甚至是考博中皆會被應考到,可見英語在升學路徑上是如影隨形,更不用說各種為留學而設的國際性考試。

在內地,英語在升學路徑上如影隨形。圖為去年高考英語科目考試結束後,廣西南寧有家長向走出考場的考生送上鮮花。(中新社)

不過同樣顯而易見的是,雖然廣泛存在於學生生涯中,例如在小學,英語在大部分學校的課程設置是每周約2至4次,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字母、音標、詞彙及簡單語法;在中學,英語課程每日會有約1至3節,教學更偏向與考試內容相關的詞彙、語法等,但總括而言,英語教育還是離不開為考試而設這一大背景。

這種情況導致內地學生在學習英語上投入大量的時間、金錢,以及消耗極多精力,可一旦在大學畢業後就不再使用英語,從小學甚至幼兒園時起就付出心血就很可能被白費,而這種情況對大多數人而言卻是常態。許進就指出,據2019年數據顯示,學前教育和義務教育階段約有4000萬學生學習英語,但工作後用得到英語者可能還不到400萬。意味着許多人根本不需要學英語,但礙於必修只能投入巨大成本。

許進提倡,內地中小學的英語作為主科的地位應該被取消。(網上圖片)

此外,英語補習風氣盛行,也進一步推高家長和學生們的投入量。2017年,教育部數據指出,中國學子每年為英語必修課消耗掉的金錢,達到足足近1637.8億元人民幣,相等於可發射204個神舟航天飛船。再加上,隨着科技日新月異,有輿論認為跨文化交流完全可以用人工智能(AI)、翻譯機等技術手段解決,也更見效率。由此看來,從改變高投入低產出的現象而言,不難理解何以類似取消英語主科地位的呼聲會浮現。

當代仍有英語需求 學語言不應全盤功利化

可是,雖說英語並不是所有人的必需品,但市場非靠國家意志就可輕易改變,作為全世界使用最為廣泛的語言,只要改革開放的步伐繼續下去,職場自有英語人才的需求。而且,學習語言可被視作賺取「選擇權」,其本身可作為促進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手段。然而在英語主科地位被取消後,有輿論憂慮這些機遇日後可能只掌握在少數人手上,即普通家庭與精英家庭孩子的差距會越來越大,成為社會又一深層次矛盾。

同時,語言技能是需要日積月累,非靠突擊就可以獲得,如果孩子小時候對英語缺乏足夠的浸淫,那麼長大後再學的難度必然增加,尤其面臨出國或留學或工作的抉擇時,一切很可能為時已晚。再者,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情感體驗、文化熏陶,以及學習另一種思維方式都是重要且受用終身的元素,其意義非簡單功利角度就能解釋。由此,當取消英語主科地位的提議一出,馬上引發不少網民的反彈。

作為全世界使用最為廣泛的語言,只要改革開放的步伐繼續下去,職場自有英語人才的需求。(網上圖片)

中間落墨 小學應被允許不必修英語?

其實,內地不少有識之士試着從一種中間落墨的方向去作出提議,開設英語課程的重要性無容置疑,但是否有必要作為小學必修則有值得商榷之處。

例如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教育部「國培計劃」專家庫首批專家、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審議專家禹明的觀點,則是從師資力量的配備和教學條件等因素出發。他認為,內地地域廣闊,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小學英語開設的條件在不同地區差貫極大,如沿海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小學英語教師基本上都是大學甚至博士畢業,教學設備、社會需求和氛圍都較佳,相反中西部和農村地區卻有不少學校面臨師資不足、設備欠缺的窘境,哪怕勉強開課也未必達到《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要求。

因此,他提議不具備開設小學英語課的地方可以不開,待時機成熟再議。至於初中則可以考慮設兩個學習起點,一是小學就開始學習英語的起點,另一是零起點,即小學未有學英語的起點,並可以出版零起點的初中英語教材。

此外,誠如《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所指,在義務教育階段開設英語課程,能為提高整體國民素養,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提高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和國民的國際交流能力奠定基礎,而其實外語對國家發展具重要意義,也成許多國家的共識。因此,保持必修一門外語的理據也是充實地存在的,只是其也不必然就見得一定是英語,如何借好語言這一工具去培養好跨文化人才,注定仍是一個影響深遠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