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資植入式廣告「漂洋過海」不乏先例 關鍵在於把握強度?
近期多部韓劇如《黑道律師文森佐》因出現突兀的中資簡體字廣告,引發韓國網民不滿,批評這些廣告的出現與韓國社會真實的面貌完全格格不入,猶如變成在看一部中國連續劇。其實,該種商業模式並非新鮮事,中國廣告「漂洋過海」植入外國劇也早有先例,然而不管對本土或海外受眾而言,如何能做到既刻意又自然的宣傳,是該領域永恆的課題。
相關新聞:植入式硬銷擊倒宋仲基? 中國元素「亂入」韓劇掀文化戰
放眼全球,植入式廣告的歷史其實源遠流長,早在1929年,動畫《大力水手》主角波比便以「我愛吃菠菜」為菠菜罐頭做廣告;1982年,史提芬·史匹堡執導的《ET外星人》中,主角用里斯朱古力豆(Reese's Pieces)把外星人吸引到屋內,更令該產品的銷量激增65%。
內地方面,植入式廣告出現的時間較晚,直到1992年,大型室內情景劇《編輯部的故事》將偷「百龍礦泉壺」的情節編入其中,開了內地植入式廣告先河,才令這種商業模式自此迅速普及。
近年來,內地植入式廣告已在電視劇和綜藝選秀節目中成熟運作,尤其是「定制植入」,節目透過為廣告商量身定制,讓其品牌和產品在節目中實現場景唯一、不可複製,取得最佳傳播效果,例如《爸爸去哪兒》一經播出,便給節目取景地帶去成千上萬的遊客。
「常規植入」也是十分常見且見效的模式,通常相關品牌和產品都貼近日常生活,例如在《爸爸去哪兒》的下廚場景中,金龍魚食用油的植入可謂十分常規,恰到好處地融入節目中,雖不見得出彩,但也沒有違和感,增加了消費者的信任度。
在廣告輸出方面,近年中資可謂不遺餘力,例如在美劇《囧男大爆炸》某集中,中國的牛奶產品廣告出現在角色家中的茶几上,且持續了約3分鐘,期間沒有台詞點明,甚至沒有特寫鏡頭。這與近期內地品牌「自嗨鍋」豪砸近4億韓元(約275萬港元)投資廣告,要求產品在《黑道律師文森佐》四集中出現,包括特寫兩次和主角吃兩次的高曝光要求形成對比。
每個國家皆有自己的文化,對於外來產品的植入,接受程度不一也是正常的。然而,做到刻意卻不失自然的宣傳,是植入式廣告放諸四海皆準的成功先決條件,例如《西部學刊》便曾刊文探討植入式廣告存在的問題,其中提到沒有把握好植入廣告的強度,會反而降低了品牌好感度,過度的廣告重覆給受眾帶來厭惡感,因此一則15秒的廣告提及的品牌名稱不宜超過2次,一分鐘的廣告時間亦不宜超過3次。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