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壓力下 中俄需要建立「同盟關係」嗎?
當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重拾前任特朗普(Donald Trump)丟在一邊的盟友關係,同時延續對中國的攻勢,加大對俄羅斯的擠壓,本就在相互扶持的中國和俄羅斯,因之又一次獲得了增進兩國關係的外部驅動力。
這也讓中俄關系的未來引起外界的更多想象,甚至不乏一些建立同盟關係的討論。不過對於這兩個全球性大國而言,其外交關係保持一定的彈性和轉圜空間,或許是更明智的選擇。
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2021年3月22日至23日對中國的訪問,對中俄關系吹了一陣暖風。拉夫羅夫在廣西桂林與中國外交部長王毅交談時表示,「俄中友誼非常牢固,兩國關係從質量上看高於當前其他國家關係。」「(俄方願)推動兩國關係再上新台階。」
北京對於中俄關系近期也有所展望。王毅在2021年2月4日同拉夫羅夫通電話時,重申了當年1月接受採訪時的說法稱,「你不久前在年度大型記者會上表示,中俄戰略協作『永無止境、包羅萬象』,中方對此完全贊同。我們認為,中俄戰略協作是全方位、全天候的,沒有禁區、沒有上限。」
按照中國外交語言,中國與俄羅斯的關係在2019年被兩國元首決定提升為「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比之1996年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多了「新時代」和「全面」兩個前綴。現今王毅又給兩國關係補充了「全方位」、「全天候」,以及「沒有禁區」、「沒有上限」的補充。這些都意味着兩國關係的一步步提升。
其中「沒有上限」的說法,字面上是指兩國外交關係水平可以無限提高,甚至可以將「同盟關係」囊括其中。這與拉夫羅夫所說的「永無止境」涵義相近,可能正是基於雙方共識的一種指稱。
不過,這兩種說法都屬於範圍描述,缺少準確性,至於中俄關系是否不及同盟關係、已經建立同盟關係,或者已經超越同盟關係,則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雖然外界早有所謂中俄「準盟友關係」的討論,但中俄兩國都沒有承認。
中俄兩國交往已久,歷史上有過多次非常緊密的同盟關係,也有過多次非常緊張的敵對關係。從1980年代美國勢將贏得「冷戰」勝利之時,中俄(蘇)關係開始了新一輪的升温,直至現今。
在很多人看來,中俄關系走近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兩國關係的正常化,擺脱意識形態糾纏、邊界衝突,以及歷史恩怨的淡化;二是美國同時構成中俄兩國的、持續加碼的外部壓力。
但除了歷史、意識形態和邊界問題,以及美國的外部因素,更重要的中俄都是國際和地區大國,而且是鄰國,存在近乎天然的地緣政治張力。
如果中俄結成同盟關係,其實是兩國歷史交好故事的又一次「重演」。中俄歷史已經證明,越是緊密的關係,越難以拿捏。相比於正常化後的中俄關系,「同盟關係」將會「綁定」兩國的主權和外交,影響各自的獨立性。
美國所維持的同盟關係,是以美國為軸心的美國外交的擴張,美國佔據主導地位。如果建立起中俄同盟關係,首先面臨「誰說了算」的內部問題。這是一個比較棘手的難題,一旦處理不好,反而可能導致兩國關係的惡化。
如果中俄兩國結成公開的同盟關係,將能夠形成與美國的同盟關係相匹敵的綜合實力,或將導致國際社會形成彼此對立的「兩個陣營」,令國際形勢朝向不可控的「冷戰」方向演進。
因此,對於中俄這兩個大國而言,其外交關係保持一定的彈性空間是明智的,使得雙方都能夠在一個比較放鬆的距離之外,遊刃有餘地處理兩國之間難以避免的一些現實利益問題。如此更助於兩國關係的長遠發展。
當然,即使不是同盟關係,中俄兩國也有必要建立牢固且有效的溝通合作機制,以應對美國的壓力和攻勢。而兩國之間在人口、經濟、文化方面的聯繫交往,則是多多益善。這也是比當下外交關係利在長遠的緊要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