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約束資本到司馬南偷稅被罰:中國治理的平衡術

從約束資本到司馬南偷稅被罰:中國治理的平衡術
撰文:應濯
出版:更新:

連日來,內地知名網絡大V司馬南偷稅被罰、全平台賬號被停更的新聞成為輿論場熱點話題。在不少人看來,司馬南是一位鼓吹反美民族主義、製造社會撕裂的民粹主義者,他如今被罰傳遞出中國政府整治愛國流量生意和民粹民族主義的信號。

早在2023年7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便已提出「堅決抵制、及時批駁澄清質疑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否定和弱化民營經濟的錯誤言論與做法,及時回應關切、打消顧慮」,「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輿論環境和時代氛圍,對民營經濟人士合法經營中出現的失誤失敗給予理解、寬容、幫助」。當時不少人認為觀察民企政策風向的一個指標是能否約束司馬南現象。

內地《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認為,「司馬南之前的言論爭議過大,特別是他在一段時間裏對民營企業,對有的文化名人持過於激烈態度,很多人視他為這類輿論的『旗手』」,「有不少市場打拼人士希望用他的被處罰為民營經濟實現新的更大繁榮『祭旗』」,「太嚴厲了,什麼都上綱上線,對所有人都是風險,不利市場經濟的不斷髮育繁榮」。現在司馬南被罰讓許多支持民企的人士拍手稱快。

2021年,司馬南密集討伐中國知名企業聯想的言論在輿論場引發較大爭議。(資料圖片)

從司馬南被罰可以看出中國治理所具有的約束民粹主義和反美民族主義的面向。這其實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一個關鍵面向。1992年鄧小平便已提醒:「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這是因為反右、大躍進和文革等一連串事件帶給中國的傷害十分慘重。過去多年以來,儘管狹隘民族主義、民粹主義言行時不時會攪動輿論場,但總體而言,中國仍在嘗試保持平衡和約束過激言行。

2018年,人民網推出「三評浮誇自大文風」系列評論,批評「近期『跪求體』『哭暈體』『嚇尿體』」等浮誇自大文風「污染輿論生態,扭曲國民心態」,「挑動極端情緒、肆意傳播偏見的後果,容易造成公眾走進夜郎自大、自吹自擂狂妄誤區」。

與此同時,在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開展對外交流合作的同時,中國治理具有節制資本、注重維護國家利益的面向。改革開放以來,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民營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時至今日,已經「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在此過程中,中國政府一直都對資本、民營企業保持相當有影響力的監管,既堅持國企、民企、外企並存的混合模式,又注重引導民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螞蟻集團上市計劃中斷和被整改說明中國對於資本和企業的強大監管能力。(VCG)

數年前,為了推動經濟轉型,發展創新科技產業,降低對房地產業的依賴,防範金融風險,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中國政府在房地產、金融、平台經濟領域進行了整治。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從2021年開始,平台經濟、校外教育培訓行業、房地產行業均遭受國家整治。因為當時國家整治恰逢新冠疫情、國際形勢的疊加影響,不少企業受到衝擊,平台企業的市值大幅縮水,許多人失業或收入下降,信心不足成為一個突出問題。

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表述道出了中國治理的兩個面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個偉大創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必然會有各種形態的資本,要發揮資本作為生產要素的積極作用,同時有效控制其消極作用。要為資本設置『紅綠燈』。」

待進行一段時間的整治後,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又提出:「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支持平台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抓住全球產業結構和佈局調整過程中孕育的新機遇,勇於開闢新領域、制勝新賽道。」從那之後,中國經濟政策逐步調整,並在2024年加大調整力度。

2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民營企業座談會。(新華社)

2025年2月17日,習近平繼2018年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後再度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釋放穩定民營企業信心的積極信號。其中,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的亮相備受矚目,他曾在2020年因為外灘金融峰會的言論風波而淡出公眾視野,如今重新回歸最高層的座談會,既說明他已經走出2020年的那場風波,又說明風向已變。

應該看到的是,世間許多事情都有一體兩面,資本和民企同樣如此。自人類近代化以來,誰都難以忽略的事實是,資本和民企在激發活力、促進經濟和科技發展方面扮演巨大作用,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但與此同時,資本和民企在壯大過程中難以解決過度追逐利潤、激化階級矛盾、造成環境破壞和資源浪費的問題。

正因這樣,面對資本和民企,理性的態度是保持平衡,兼顧效率和公平、自由和平等。司馬南的問題在於過度渲染資本和民企的問題,從而容易引發撕裂。國家治理不是零和博弈、二元對立,而是應該保持審慎、務實、中正理性的態度。

不過這恰恰是最難的工作,怎麼合理平衡各方訴求,什麼時候進行政策調整,十分考驗國家治理的能力。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儘管中國治理具有平衡術的濃厚色彩,但依舊有不少人對民企政策、民粹民族主義的走向存在疑慮或誤解。從長遠來看,中國治理的平衡術若想達到世人期望的水平,既需要通過民主和法治的健全來進行剛性約束和穩定預期,又需要不斷總結經驗和改進,讓治理日趨精細化。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