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稱「時與勢在我們一邊」 中國「換道超車」還缺了甚麼?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1月11日,中共舉行「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開班禮上發表講話,指中國已進入新發展階段,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與勢在我們一邊」,應對新局勢,中共全黨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黃奇帆:中國適逢第四次工業革命

要理解這種自信其實不難,毋須中共中央政法委秘書長陳一新點明,外媒都早已察覺得到2020年起「東升西降」的徵兆。

去年10月21日,法國《世界報》發表社評,題為〈中國經濟的韌力〉,指出在工業層面,中國經濟自4月起恢復運作,而時值海外處於封鎖狀態,北京得以大量出口全球所稀缺的醫療物資,並且適逢西方企業轉型為網上工作模式,電子硬件出口亦得以受惠。另外各國政府推行刺激消費方案,亦助長對自中國進口貨物的需求。

推薦文章:習近平: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時與勢在我們一邊

社論更承認,這一切都建基於中國防疫得宜,與歐美每日成千上萬的新增個案對比鮮明,因此有條件搶先一步重啟經濟。事實是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之中,唯獨中國在去年能夠保持正增長,並且有望在今年維持反彈式的增長趨勢。

參會的中共領導人及省部級主官(點擊大圖瀏覽):

+3

可是根據近幾年來中共所施行政策,「時與勢在我們這一邊」這句話可不是單憑一年多抗疫表現所下的結論。首先,中國於疫情展示出「世界工廠」的實力,本地產業鏈在高壓下仍有效運作,與此同時,內地互聯網應用蓬勃發達,足以通過「直播帶貨」、「串流娛樂」、「網店創業」等方式創造就業,抵銷疫情衝擊,此足見無論是線上抑或線下經濟,本國都已積累雄厚資本。

推薦文章:法媒對比中西疫情經濟表現 中國真的「或成最大贏家」?

更為要者,就算科研生態相對落後,不乏內地專家預料如要趕超西方,現在正是全速衝刺的時候。

重慶前市長黃奇帆早前就認為,中國適逢第四次工業革命,屬於新舊基建交替的關鍵時期,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跟網絡(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五位一體。由於西方在這些領域不一定仍具有就核心技術的壟斷優勢,據國家「十四五」規劃編制專家諮詢委員會副主席林毅夫的看法,中國長遠可以此為突破口「換道超車」。

推薦文章:內循環與外交戰交加 黃奇帆為何樂觀展望?

法媒:民主政體面對中國力量的挑戰

必須留意的是,緊接著「時與勢在我們一邊」,習近平就補充說:「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機遇和挑戰之大都前所未有,總體上機遇大於挑戰。」

去年中旬,法國輿論曾就口罩供應有一番反思,圖為馬克龍配戴法國國產口罩:

+2

從外部挑戰而言,《世界報》的10月社論就明言,若中國商品大行其道,將會滋生對其拒絕遵守國際貿易規則的憤恨:包括強制外資轉讓技術、產業補貼欠透明度、產能過剩引致對外傾銷等等爭議。

推薦文章:法國人不買法國口罩 西方擺脫不了「中國製造」?

時至今年1月12日,《世界報》再次發表社評,題為〈民主政體面對中國力量的挑戰〉,除了延續10月論調外,還提及新疆與香港問題,認為北京更為強硬應對異議,這種態度更延伸至國際關係,例如對澳洲施加非正式經貿制裁,

由對依賴「中國製造」與中國市場的擔心,進而所疑中共對內對外發揮「銳實力」,中西均可視對方為「潛在挑戰」,角力可遍及經貿、政治、意識形態等所有交往層次。不過撇開剛換了總統的美國不談,西方陣營即使如歐盟般直指中國是「系統性對手」,但暫時都拒絕發動等同割席絕交的「新冷戰」,「競爭與合作」依然是主旋律,而剛剛完成長達8年談判的《中歐雙邊投資協定》就是好例子。

相關圖輯 |「口紅一哥」 李佳琦直播風格浮誇,「Oh My God買它買它」是他的金句:

+3

內部挑戰終歸比外部挑戰更為嚴峻,所以中共才經常將「做好自己的事」掛在口邊,而習近平在講話中強調落實「新發展理念」,具體方針即為克服國內幾個層面的社會經濟難關。

李克強:6億人月入也就1千元

論國民經濟,中國仍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總量影響力驚人,但一按14億人口除開,其實還未可以穩妥地說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至於貧富懸殊問題更值得關心,就在去年6月,總理李克強便公開指出:「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人民幣.下同)。」

去年中旬,以總理李克強為首,內地官方一度鼓勵「地攤經濟」(點圖看詳情):

+8

回到習近平講話內容,要完成「國內大循環」,促進國民消費是基礎之一,正所謂羊毛出自羊身上,官方要通過改善醫療教育、調控房地產、建造穩健社會安全網等等措施,方可以進一步提高國民收入,增加消費泉源。

推薦文章:內地6億人月入僅千元 李克強陳述事實為何惹熱議?

論宏觀經濟結構,《世界報》10月社評已認為,經濟增長不足以阻止失業率上升,而家庭負債已上升至令人憂心的水平。西方當下境況當然只會比中國差,但細看講話內容,習近平重申「繼續完成『三去一降一補』的重要任務」,反映即使這口號提出了五六年,內地還未完成「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和補短板」,例如直到今年初,官方才宣布P2P網貸平台已完全清零,此前所涉呆壞帳以百億元計,苦主上訪事件亦不時爆發。

任正非:有多少人還在認真讀書?

論科研突破「換道超車」,雖然華為在美國追擊下仍屹立不倒,但單講晶片業務,旗下「麒麟」品牌就因失去台積電代工,有可能就此絕跡,突顯中美科技實力差距。

武漢千億晶片項目停擺內幕重重 內媒揭其最大股東竟「零出資」(點圖看詳情):

講到中國缺乏「核心技術」的深層次原因,其創辦人任正非明人不說暗話:「過去的方針是砸錢,晶片光砸錢不行,要砸數學家、物理學家等。但又有多少人還在認真讀書?」他還呼籲中國應該推行人才培訓「差異化」,讓天才有發揮的空間,但即使由現在開始做到這一點,都要有待「二、三十年後」,才可以與美國的距離「適當縮小」。

推薦文章:任正非批中國科研是對誰「潑冷水」?

總體而言,在其就任總書記初期,習近平便講過,若要「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關鍵在黨,關鍵在人」,其間需要「建設一支宏大的高素質幹部隊伍」。

由疫情應對的缺失與優勢均可見到,黨政機關質素攸關政策擬定、行政運作與資源運用可否配合得宜,因此即使真的「時與勢在我們一邊」,要把握得住這個時勢,解決上述種種可以糾纏數十年的問題,還有待幹部隊伍如何理解與落實「新發展概念」,將抽象的大政方針化為因地制宜的現實機制,真正駕馭著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