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思錄:習近平定義30年 鄧小平原來不「欺世」

撰文:穆堯
出版:更新:

數日前,國家主席、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中共中央黨校「開課」,首次向黨政軍高級官員宣布,將「十四五規劃」的第一年到21世紀中葉中共建政百年之間的30年定義為「新發展階段」。一時之間,這一「新發展階段」成為中國朝野的熱議話題。

它究竟意味着什麼?習近平在1月11日的中共中央黨校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研討班上聲稱,對未來30年的這一定義「是由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現實邏輯決定的」,屬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部分,其目標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一中共建政之初便確立的目標。

鄧小平設計出改革開放,但人們總是注意到這一點,而對他的共富理想表示懷疑。(VCG)

也即是說,這將是中國結束所謂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進入「高級階段」(如果它存在的話)的過渡30年。北京一直認為這30年將是逐漸「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階段——這的確聽起來十分抽象,不過人們如果熟悉中共對社會和經濟發展的計劃性,那麼便容易尋找到答案。

在2020年秋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上,中共關於「十四五」規劃的建議稿打破常規,涵蓋了一個到2035年的「十五年遠景目標」。這份規劃被認為具有強烈的「政左經右」色彩,即以更開放的市場化態度推進中國現代化發展,為消除貧困實現發展和共同富裕奠定物質基礎。事實上,從習近平上台,甚至更早的時候開始,發展不平衡和共同富裕的矛盾便成為中共建設社會主義的方向,而所謂的「新發展階段」即是兑現這一諾言。

從這種意義上說,「新發展階段」論雖然是經濟發展問題,但更是政治上的社會主義回歸問題,澄清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印證着鄧小平理論。

1月11日,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開班。(新華社)

誠如人們所知,中共對社會主義的認知經歷了一個複雜和曲折的過程。中共建政後,蘇聯經驗被奉為圭臬,中共雖然認識到中國生產力的落後,但更相信社會主義革命的「一步到位」, 1956年強行完成生產關係的調整,即「社會主義三大改造」,試圖跑步進入共產主義。但是,這一明顯脱離當時中國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改革非但註定無法成功,而且大大延緩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

事實上,從本質上說,中共背離了它所信奉的馬克思唯物主義,對中國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做出了錯誤的判斷。於是,一旦「文革」結束,鄧小平一代中共領導人否定了一步進入社會主義的主流觀點,而是接受了當時學界的有益反思。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權威的觀點都是:在無產階級革命勝利以後到進入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之前,都屬於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的過渡時期,中間不再劃分階段,整個過渡時期都屬於無產階級專政時期。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一次「務虛會」上,中共黨內的兩名學者提出否定和質疑,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這個漫長的歷史時期應該劃分階段,即中國當時還處於「不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這個階段還要向發達社會主義過渡,然後再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

1992年,鄧小平南巡。(資料圖片)

這就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這一鄧小平理論重要內容出現的背景。事實上,鄧小平不僅接受了這一判斷,還將其視為改革開放的理論基礎。因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意味着生產力的水平還遠遠達不到共產主義的水平,自然按照馬克思主義學說,是不應脱離實際人為強行改變生產關係的,超前進行公有制改造。

「退,大步往後退」,只要有利於發展生產力,不管是姓「資」還是姓「社」,這是當時鄧小平結合中國社會發展實際所作的戰略大撤退。儘管,這種「後退」被事實證明明智的、必要的、正確的,但事實上中國的改革開放及其理論基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都遭到了中共黨內左派乃至全球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攻擊。

1980年代(甚至更早)蘇聯模式陷入了僵化困境,國際共產主義陷入低潮,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包括蘇聯紛紛尋找出路,種種探索必然要突破既有的框架,就要與左派保守路線進行鬥爭。在中國,鄧小平的改革便在這種背景下,成為被攻擊的對象——資本主義復辟、修正主義、「叛徒」……這些爭論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或者說社會矛盾的激化)而越發受到質疑,尤其是私營企業的崛起和社會貧富分化階層固化的問題,鄧小平所設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則更難以令人信服,掛羊頭賣狗肉事實上成為民間最直接的「概括」。

習近平任期內已經完成了「精準扶貧」。(資料圖片/新華網)

鄧小平「辯解」說,「我們搞社會主義才幾十年,還處在初級階段。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還需要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需要我們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鬥,決不能掉以輕心。」

而江澤民開始推動扶貧和「西部大開發」,胡錦濤任內也繼續類似執政方向,但是這一切都沒有完全消除質疑的聲音。

習近平上台不久後所推行的一系列經濟政治改革被認為是充滿矛盾的,而且不乏社會主義改革的內容,因而被認為是中國「左」轉的標誌。雖然習近平推動更大規模的二次改革開放,但是他完成了「精準扶貧」,讓中國近億貧困人口在其任內脱離絕對貧困,在接下來的30年「新發展階段」則宣稱要實現共富;他對私營企業展開動作,在肯定其數十年發展生產力的貢獻之外,對資本的無序擴張不僅保持警覺而要求出手「引導」……

這不能不令人猜測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可能絕對不會像之前人們所懷疑的向國家資本主義乃至私人資本主義滑落。如今,當人們回過頭來看鄧小平等人的設想,其意義便不在僅僅是設計了改革開放本身,而且將改革開放設計為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的鋪墊——鄧小平的理想並非欺騙,而未來30年就其目標來說,就是要兑現這種理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