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聽癌」讓台灣成為「世界淨土」

撰文:司馬台
出版:更新:

韓國《朝鮮日報》於2020年底一篇以「台灣不依賴中國,經濟成長世界第一」為題的評論文章,成為台灣綠營人士眼中的「友台」媒體。撰文者在《朝鮮日報》文章中將台灣近三年來的經濟成長均優於韓國,以及2020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原本被國際貨幣基金會(IMF)預測為零,卻因為年初新冠肺炎及早築起「抗中防火牆」,加上蔡英文上台後力行「產業脱中」,預測2020年經濟成長率可達2.54,2021年的預測經濟成長率更達3.2%,以此反批文在寅的防疫作為與產業政策,皆因不願與北京撕破臉,才因此讓台灣有反超韓國的機會。

《朝鮮日報》是韓國反共立場鮮明的保守派媒體,對於對朝鮮採取「陽光政策」及親中、疏美、遠日立場的文在寅不滿、不屑眾所皆知,將台灣的防疫成就、經濟成長簡化成「抗中、脱中」有成,以「他山之石」攻文在寅之錯,做為2020年年終總結不讓人意外;同樣的,對於境外媒體稱讚、推崇台灣防疫、經濟成就毫無「免疫力」的台灣綠營政治人物、親綠媒體,對於《朝鮮日報》將台灣的成就建立在「抗中、脱中」的政治正確之上,自然更是讚譽有加。

台灣2020年11月外銷訂單年增29.7%。(台灣經濟部)

不過,綠營政治人物、親綠媒體的「偏聽」也不在話下。舉例來說,《朝鮮日報》日前盛讚台灣,滿足了台灣綠營及「主流民意」的「自我感覺良好」後,此後,《朝鮮日報》的其餘報道即不在這些人的視野之中,《朝鮮日報》於當地時間1月5日以社論批判文在寅的「廢核用電」政策及舉美國、英國、法國等先進國家投入巨大資本進行「尖端核電及清潔氫能技術」進行「核電復興」,藉以指責文在寅政府「反世界潮流」的系列文章,因為與蔡英文、民進黨的「反核」立場大相徑庭,就算《朝鮮日報》是綠營政治人物的「新寵」,如此「擁核悖論」,也只能舍之、棄之,更何況《朝鮮日報》所舉之例還是綠營仰之、信之的「民主老大哥」美國、英國、法國的例子。

事實上,文在寅與蔡英文是「廢核同路人」,同樣懷抱着「非核家園」的理想,期待藉由發展太陽能、風力發電等乾淨能源,以及以天然氣取代燃煤達到「減碳」目標,與美、英、法投入資本研究尖端核電技術的目的可說是「殊途同歸」,《朝鮮日報》以之舉例,只是再次施展「他山之石攻文在寅之錯」之術,更兼以韓國以高科技為主的產業,將因人工智能、5G及智慧電動車產業起飛致用電需求激增,以此質疑文在寅「廢核」政策之不智與不切實際,其「社論」並下定論,指不切實際的「廢核政策」終將因文在寅任期屆滿後被廢棄。

平心而論,韓國、台灣的高科技產業同構型高,《朝鮮日報》鍼砭文在寅 「廢核」政策之不智及反「核電復興」世界潮流的舉例,各種質疑同樣適用於蔡英文的能源政策上。

就媒體監督政府的「天職」來看,《朝鮮日報》從自身「反共」保守派立場出發,選擇與韓國有產業競爭的台灣或是視為安全保障的美國為例,指責文在寅親中、廢核的不智、不當,雖然有流於片面解讀及過於簡化之失,但對於促進韓國人民檢視文在寅政府之施政良窳、促進多元思考已經足夠,就此來說,《朝鮮日報》無愧於其執韓國保守派媒體牛耳的地位。

「台獨」是「台灣不依賴中國」的終極追求。(資料圖片)

不過,《朝鮮日報》「台灣不依賴中國」評論文章雖在台灣引發廣泛迴響,卻非事實。除了國民黨台北市議員羅智強以兩岸經貿數據指蔡英文政府對兩岸經貿依賴度將近44%,遠高於馬英九時代的39%的指證歷歷之外。英國知名政論雜誌《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於2020年12月刊也曾對兩岸經貿有持中論述,指出台灣2020年的經濟受惠於疫情控制得當、中美貿易戰等因素,使得中國大陸需要台灣,但台灣同樣需要大陸的市場,直言大陸的半導體產業短時間無法趕上台灣,但台灣無法找到大陸以外的經濟引擎。

一如《朝鮮日報》批評文在寅「廢核無用」、「反核電覆興」系列文章無法進入台灣綠營政治人物、「主流民意」視野之內,《經濟學人》指「大陸需要台灣,台灣也需要大陸」的執中之論,因為「政治不正確」,同樣沒有進入他們的視野之中。

就算少數如《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質疑台灣在未及時取得疫苗情況下,只靠封鎖的防疫政策能夠撐多久的評論文章能進入他們的視野,「主流民意」依然無視「民主夥伴」的建言,仍舊以「台灣好棒棒」、「台灣是世界淨土」應付一切。

說到底,《朝鮮日報》、《經濟學人》、《紐約時報》不過只是依照各自媒體立場以台灣舉例,或讚揚、建言或批評,世界很大,台灣不過偶然成為他們書寫的材料,只是台灣「主流民意」的「偏聽症」已經惡化成「癌」,只愛聽着、說着自己想聽的、想說的,總是能從廣大的世界中找到境外媒體說着「台灣好棒棒」的隻字詞組、報道,讓台灣繼續成為「不需要依賴中國大陸」的「世界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