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撮合周邊14國 北京「悶聲發大財」

撰文:孫飛
出版:更新:

2020年11月15日,包括中國在內的15個西太平洋國家正式簽署了歷經8年談判磋商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這是中美關係趨於惡化、全球經濟面臨巨大不確定性的時代背景下中國所取得的一個重要突破。不過,中國所展現出來的角色似乎比較低調。

RCEP是一個旨在通過削減關税及非關税壁壘,建立一個區域統一市場的自由貿易協定。RCEP達成後,正式成為了全球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協定15個成員國擁有全球約23億人口,佔全球人口的30%;2019年GDP規模達25.6萬億美元,佔全球經濟總量的29.3%;區域內貿易額10.4萬億美元,佔全球貿易總額的27.4%。

該協定由東盟10國發起,在東盟10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新加坡、文萊、柬埔寨、老撾、緬甸、越南之外,又加入了中國、日本、韓國、澳洲、新西蘭5國,共計15國。另外,印度因「有重要問題尚未得到解決」而沒有加入。

可以發現,達成協定的15個國家涵蓋了東亞、東南亞、大洋州主要經濟體,而且幾乎皆位於西太平洋區域,堪稱西太平洋區域的一次市場統合。

從中國的視角來看,這些國家同時也都是中國的重要周邊國。周邊外交是當前中國外交戰略中的一個重心,經濟的合作又離不開政治和外交的因素,因此該協定的達成也可視為中國的一次外交突破。

這一突破發生的背景是在過去約10年時間裏,美國特朗普政府(Donald Trump)奉行「美國優先」的外交方針,向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施加保護主義貿易政策與制裁措施,全球政治秩序與經濟環境趨於紊亂,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更使各國經濟與全球貿易雪上加霜。

而遠離美國的西太平洋各國在此期間合力推進建成統一市場,在當前世界形勢下顯得尤為難得,其實也是各國政府擱置前嫌「抱團取暖」之舉。中國官方和媒體則可能會頻繁提及其所鼓吹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一詞作評。

在達成協定的15國家裏,人口規模與經濟體量均列第一的中國無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一個。許多觀察人士猜測是中國是否會在其中扮演主導性角色,並利用其體量優勢為本國謀取最大利益。這也是許多區域和國際合作組織中的常見現象。

特朗普政府的「美國優先」方針引發國際社會反彈。(Getty)

不過,中國所展現出來的角色明顯比較低調謙和,似乎是中國前最高領導人江澤民所說「悶聲發大財」的一次應驗。例如,中國媒體報道該協定時,一直強調由東盟10國發起,中國只是「應邀」參加。在中國總理李克強參加本次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之前,中國商務部部長助理李成鋼仍稱,RCEP各領域談判結束是「在東盟主導下,各方積極推進」的結果。

值得留意的是,RCEP不會止步於西太平洋15國,對於其他國家的加入將保持開放立場。在很多人看來,RCEP是美國已經夭折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的替代品。如果RCEP運轉順利,有可能吸引更多國家和地區尤其是太平洋區域國家的加入。

卡耐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曾任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高級研究員的埃文•費根鮑姆(Evan Feigenbaum)評論稱,RCEP「將為亞洲一代人制定貿易、投資標準」,但現在,美國正置身其外。

該協定在未來中美關係和全球政經變化之中將會發揮怎樣的作用,還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