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拜登時代來臨 對台軍售可能面臨幾個變數
在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早前宣布已經贏得大選,雖然後續還有司法訴訟問題持續滋擾,但是整體形式幾乎大定。
未來美國將在民主黨執政下,特朗普共和黨政府的軍事戰略可能會大幅轉變。拜登接受美國軍事媒體《軍官》(Military Officer)的訪問中,首度揭露他的國防政策大綱。他揚言要削減特朗普時代龐大的國防預算規模(超過7,000億美元),首先將會檢視特朗普政府提出的擴大海軍艦隊,所謂「500艘軍艦」的「無敵艦隊」(Armada)大造艦計畫,將第一個碰壁遭到擱置。
而特朗普任內,10度軍售台灣,且範圍涵蓋相當敏感的攻擊性武器,包括射程300公里以上的ATACMS炮兵戰術導彈、AGM-84H增程型空射距外陸攻導彈(SLAM-ER)和400枚射程150~250公里以上的RGM-84L-4 Blk II型陸射型魚叉距外陸攻導彈(SLAM)和高敏感的4架MQ-9B無人機等主要軍售案,加上66架F-16V Blk70戰機以及108輛M1A2T型主戰坦克等重大裝備案,以及售價昂貴的愛國者導彈升級等,林林總總加起來已經超過180億美元,是台灣自從被美國政府不承認後,最高額的軍售,未來拜登政府走馬上任,台美軍售的未來將如何發展?台灣各界有不同意見。
台灣國防部所屬智庫國安院初步判斷,未來類似特朗普此種「意外驚喜」式的武器出售案,將會得以平息,台美之間的軍售關係將回到小布什時代的「逐件審查」單筆軍售案模式,而在奧巴馬時代建立的「包裹模式」軍售,因為印太局勢已經改變,美國對於民主黨奧巴馬時代立定的「重返亞洲」(Pivot to Asia)大戰略不變,只會持續深化,但是面貌將不同於特朗普模式的「大張旗鼓」,而是改採積極與盟邦合作的模式推動。在此局勢下,美台軍售可能會有所降級,走回《台灣關係法》條文中所律定的「防禦性武器」範疇。但是,何謂「防禦性武器」?定位模糊不清,完全操之在美國的政治解釋,台灣的主動提出權力可能下降。
而由於特朗普政府10筆高價軍售案,價值180億美元以上,未來數年台灣的國防預算能否承受?是否能全部吃下?在沒有特朗普政府的對台特殊待遇政策下,台灣要獨立吃下如此龐大的軍售訂單,恐怕要為時數年,基本上是否能在2026年以前全部吞下,都還有變數。如果台灣自身無法提升國防預算的額度,且要維持與中央政府總預算的低比率,以及下探國防預算佔GDP的比例,則台軍可能在拜登政府時代,都不會向美國求售其餘項目的新式武器。
而美國對台的戰略,在特朗普時代已經進化為「台灣堡壘」(Fortress Taiwan),拜登政府是否要延續此種戰略?目前來看?不論是否,此項戰略在拜登政府眼中,並非首要必須處理的調整目標。
而台灣各式自制軍武、國防自主的計畫,因為美國政權易主,政策可能大幅度改變,美商是否還能夠持續秘密地協助台灣建造高技術、高質量的戰略武器,目前還在未定之數。尤其,以號稱在11月「開工」的台灣自制IDS潛艇,未來一旦失去美國的援助,眾多關鍵零組件、系統整合工程的合約是否落實?目前都還是羅生門,美方沉默無言,而台方則大力宣傳。
但是要窺探台灣IDS潛艇的真正進度,有一推理邏輯。對照特朗普政府任內10度公開軍售台灣,北京當局怒火不斷迅速上升。而更加敏感的戰略性物資、也就是IDS潛艇的所謂秘密協助建造案?為何北京至今毫無反應?從此一指標,是否反應出,台灣軍方對於IDS潛艇的造艦事實上還未具有實質能力?由於此事實北京已經在某些層面看出困難,也並不認為台灣能夠成功自制潛艇,故從未對此案有任何言語上的針對性,僅冷眼旁觀而已?
同樣的,目前台灣遇上自制困難的新式海軍巡防艦案(震海案),要從美國方面得到技術解套,局面也同樣不樂觀,且台灣已經無力支付相關經費。即使美國方面同意釋出最新的「聯合打擊巡防艦」(Joint Strike Frigate)方案給台灣,作為自制藍本,台灣恐怕也無預算吃下。
不論如何,拜登政府上台,民主黨重新掌握政權,並不表示美國的大戰略即將面對鉅變。由於美國是三權分立的制衡體制,官僚機器操作國家的影響力大於政黨輪替的力量,故其政策皆有持續性,大戰略並未改變,且美國盟邦在特朗普時代遭受污辱和唾棄,將在拜登時代重新尋求合作模式,美國走出「孤立主義」的陰影,重新尋求國內的團結與國際上的合作,以合作代替對抗,此情此境下,台美未來的軍售關係,在台灣已經無經費、且美國戰略手段可能微調的狀態下,特朗普時代的煙花式軍售,可能將成為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