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動員掀製作潮 「主旋律電影」成功不在叫好叫座?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大會於10月23日)在北京舉行,吳京有份出演的抗美援朝電影《金剛川》同日在內地上畫。數據顯示,《金剛川》的首日票房已突破1億元(人民幣.下同),預測票房逾25億元。
在中美緊張關係持續升溫時,內地紀念抗美援朝精神高漲。有民眾觀影後大讚《金剛川》是「主旋律電影和商業戰爭大片的優質結合品」,完成向英雄戰士們致敬的使命。但也有不少人批評《金剛川》敘事混亂、鏡頭重複,趕工痕跡明顯,甚至有人直言這部電影是《鄧寇克大行動》(Dunkirk)的「低配版」。

宣傳官方主旨不避「硬銷」

《金剛川》面世的時空背景顯而易見。適逢官方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美國對華政策急轉直下,於政經軍各領域窮追猛打,北京亦相應動員社會大眾「丟掉幻想,準備鬥爭」,而推出「主旋律電影」正是宣傳手法之一。

《金剛川》在豆瓣網的評分為6.9分。

英國有占士邦,美國有美國隊長,國家英雄形象的擬人化並非中國專利,甚至可以說中國是加以效法而已。中國「主旋律電影」的特色則在於其單刀直入,宣傳口徑均明言是要宣揚愛國思想,而情節均以此主題為骨幹。

從市場推廣角度看,宣傳品一般而言都會避免「硬銷」所載主旨,唯恐手法太過粗糙而無法吸引觀眾,又或太過直接而挑起觀眾的爭辯之心。不過觀乎過去幾年事態發展,主旋律電影有愈做愈強的趨勢,口碑雖然不一定上佳,但就愈來愈適應市場化競爭,逐漸成為有票房保證的類型片。

是國民自信也是國民記憶

官方加持宣傳確有極大助力,但要達致有類型片效果,首先電影本身必須能吸引觀眾,否則就算有一兩套叫座不叫好的出品,重複下去亦只會令觀眾生厭,結果是倒錢入海。

+5

《金剛川》之所以有票房,故然與「巧合地」沒有大片競爭有關,但就故事設計來說,電影分拆為單元視角,聚焦在修建軍事用橋一事上,再配以荷里活式打仗場面,本來就方便觀眾消化,此外,「抗美援朝」主題亦可收得到共鳴效應,畢竟當年志願軍數以百萬計,個人經歷口耳相傳便成為家族史的一部份,更可說是國民記憶。

至於就社會整體心態,內地在不夠兩代人時間,由一窮二白的人口大國,搖身一變為政經實力傲視全球的領袖國家,國民為此自信與自豪亦是理所當然。隨著國力節節上升,即使沒有官方引導,市場上也有鞏固身份認同的需求。可見愛國題材本來就有天然生態,只不過官方的參與程度可觀,所以這一類電影與其說是愛國電影,不如稱之為主旋律電影。

網民好評節選:

內地網民評價不一,有讚有彈。(豆瓣網截圖)

《流浪地球》是否「主旋律電影」?

簡單看看百度百科,主旋律電影有的不只是錢和明星,兼且還有不同種類的出品,該欄目裡就將之分為「建國60周年巨作」如《建國大業》、「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如《大決戰》、「現實題材」如《唐山大地震》、「國學題材」如《孔子》等等,吸引有不同興致的觀眾。由此可見,在提升拍攝技巧之外,主旋律電影亦在不斷擴闊子類範疇,以期藉由多元選擇從而提升市場競爭力。

如此一來,其實何謂「主旋律電影」呢?狹義而言,正是開宗明義的《戰狼II》和《金剛川》,但廣義而言,連《孔子》等歷史人物電影也被歸類進去。又以在內地叫好叫座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為例,有正能量主旨,有中國英雄,有五星紅旗,有「人類命運共同體」寓義,但鮮有人會稱之為「主旋律電影」。

由是觀之,主旋律電影之成功不在於其獲官方加持,也不在於市場化成功,而是在於其類型主題已由當初極力爭取觀眾青睞,演變為觀眾口味之一,致使連商業定位的電影也要吸收箇中原素,兩者分野愈趨模糊,也代表主旋律已牢固嵌進內地電影產業之中。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