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媒對比中西疫情經濟表現 中國真的「或成最大贏家」?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講到「中國或成最大贏家」一詞,時至今日已由內媒展示國家自信的習慣語,變成帶有諷刺沾沾自喜沙文主義的貶義語。
不過讀一讀法國《世界報》10月21日社論,對於疫情下全球經濟的走向,該文確實詳細列出中國如何脫穎而出,於各國忙於抗疫、苦於財絀之時,不只國內經濟秩序大致回復正常,兼且開拓出新市場以至做獨市生意,據此解讀為「或成最大贏家」並不為過。

所謂「隱憂」在西方或更難化解

該社論題為《中國經濟的韌力》,指出在工業層面,中國經濟自4月起恢復運作,而時值海外處於封鎖狀態,北京得以大量出口全球所稀缺的醫療物資,並且適逢西方企業轉型為網上工作模式,電子硬件出口亦得以受惠。與此同時,各國政府的刺激消費方案亦助長對自中國進口貨物的需求。

中國預料為今年唯一錄得GDP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圖為北京市。(視覺中國)

社論更承認,這一切都建基於中國防疫得宜,與歐美每日成千上萬的新增個案對比鮮明,因此有條件搶先一步重啟經濟。

《世界報》也正反立論,除了提醒讀者要謹慎看待中國數據,也提到中國經濟的「隱憂」:經濟增長不足以阻止失業率上升;缺乏物質、衛生、教育、退休等相關社會安全網,導致以百萬計的中國人於過去幾個月陷於貧困之中;今夏反彈的消費增長是否能維持還有待觀察,而家庭負債已上升至令人憂心的水平。

發展中經濟體與已發展經濟體當然不能一概而論,單講原本的人均收入水平就有顯著差距,但社論提到的「隱憂」同樣出現於西方陣營,短期內各國更缺乏防止惡化的希望,遑論逆勢化解。箇中原因很簡單,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料中國將會是的今年唯一錄得增長的經濟體,增長率預計為2%,而美國和歐元區則分別會收縮4.3%和8.3%。

林毅夫:重演金融海嘯後國力崛起一幕

國家「十四五」規劃編制專家諮詢委員會副主席林毅夫也曾表示,中國只要應對疫情得當,全面脫貧的目標在今年就能完成,而且只要做到這些,未來增長的品質也會提高,並且還能以防疫經驗和物資幫助其他國家防控疫情,助力其他國家走出衰退或蕭條。

🔑🔑從法國的「口罩危機」可以看到,中西陣營分離從來不易🔑🔑推薦文章:法國人不買法國口罩 西方擺脫不了「中國製造」?

+2

由於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陷入大蕭條的可能性越來越大,林毅夫預料此消彼長之下,中國也將像2008年那場國際金融經濟危機一樣,有望進一步提升在國際經濟中的比重、地位和影響力。

按當下數據和表現評斷,《世界報》社論也許認同當下「中國或成最大贏家」,但就中國對外經貿關係,該報卻不表樂觀,反而認為若中國商品大行其道,將會滋生對其拒絕遵守國際貿易規則的憤恨:包括強制外資轉讓技術、產業補貼欠透明度、產能過剩引致對外傾銷等等爭議。

社論還直指就算美國換了總統,對華緊張局面都不會有改變,而歐洲也丟掉「幼稚」幻想,近年對華語調愈趨強硬:「中國重啟得更快,但其相對成功可能會冒上風險,重燃一場是次以全球規模計的貿易戰。」

外交環境今非昔比威脅「雙循環」

先不講疫情重創下歐盟還能對華叫價多少,單講西方陣營內部,美國和歐洲之間也不是必然同聲同氣,例如美法兩國已就數碼稅爭議打起關稅戰,實則《世界報》的「美歐堵華」預言還是言之尚早。

🔻更多馬克龍戴口罩的照片🔻(詳情請點閱:勁過CU Mask?馬克龍示範戴法國製型格口罩 獲讚時尚與實用並存

+1

不過對北京而言,該篇社論反映出在後疫情國際關係,中國不可能寄望於單憑經貿實力,就可以重演金融海嘯後突圍而出的一幕,因為由特朗普政府宣布對華「脫鉤」,到歐盟於政經層面開始「向美國學習」或「以美制華」,十多年間中西之間的互信與競合關係已經歷巨大轉變,這從《世界報》社論評中國經濟強韌時不提「機遇」又專講「憤恨」,即可見一斑。

在美國窮追猛打下,中國「經濟雙循環」有賴於推進全球化以及國際科技合作,所以一旦外交環境走下坡,長遠發展便會舉步維艱。有見及此,北京大概不能滿足於眼前的超群經濟表現,而需要就潛在的外交戰風險,評估如何防範《世界報》的預言成真了。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