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與普通人無關的體能測試 為何讓中國民眾憤怒?

撰文:戴侖
出版:更新:

講述中國女排故事的電影《奪冠》正在中國大陸地區上映,不少觀眾在影院裏被中國女排所代表的體育精神與人性光輝感動到落淚。但在現實世界中,被大陸全民熱議的「體能測試」正展示着中國體育界荒誕的一面。

「體能測試」成為中國近幾天絕對意義上的熱詞,是從游泳項目上開始的。正在進行的2020年中國游泳冠軍賽暨東京奧運會達標賽,在9月26日的100米仰泳預賽中,中國知名度極高、廣受歡迎的「洪荒少女」傅園慧游出第一名的成績,但因為體能測試成績不高,無緣決賽。

傅園慧等中國泳壇名將,在發揮出色的情況下,被體能測試擋在中國國內大賽的決賽門外。(視覺中國)

一天之後的9月27日,女子1500米自由泳預賽中,王簡嘉禾以15分45秒59的成績獲得第一名,打破了由她自己保持的亞洲紀錄和全國紀錄,領先了當場比賽的第二名近29秒。但表現如此出眾的「王者」,同樣因為體能測試成績,無緣決賽。

又過一天,「無緣決賽」的名單還在繼續擴大:

奧運會冠軍、國內外賽事大滿貫得主葉詩文在女子400米個人混合泳預賽中游出4分43秒93,位列小組第三,但因為體能測試成績不高進不了決賽;女子200米蛙泳預賽中,於靜瑤排名第一,因為體能測試無緣決賽;男子50米自由泳預賽,餘賀新排名第一併打破中國紀錄,因為體能測試不達標,被拒之決賽門外。

點擊大圖觀看被體能測試淘汰掉的中國體壇名將⇩

+2

如果真像個別不明真相的網友調侃的那樣,「這屆游泳運動員體能不行」,那麼來看看與體能掛鈎更直接的田徑項目——

根據《中國青年報》報道,在之前舉行的中國田徑錦標賽上,沒能邁過體能門檻的名將包括:男子三級跳——奧運會季軍、全運會冠軍董斌;男子百米——全運會季軍徐海洋、青運會冠軍李澤洋、中國錦標賽冠軍楊洋;男子200米——中國青運會冠軍隋高飛;男子400米——全運會季軍吳宇昂、中國錦標賽冠軍吳磊;女子短跑——新星李賀、李玉婷;女子跳高——17歲的新鋭陸佳雯;女子跳遠——新星龔璐穎、跳遠名將陸敏佳等。

而中國目前在國際上最為知名的「百米飛人」蘇炳添,在社交媒體上曬出自己3,000米跑的體能測試成績,被網友嘲笑「還不如普通人」。

擊劍項目也不能倖免。2019-2020賽季中國擊劍冠軍賽南京站成年組女子重劍個人賽中,2019年世錦賽女子重劍團體冠軍成員無人入圍8強,原因也都是體能測試成績不高。

最尷尬的是中國體操錦標賽女子跳馬決賽,資格賽排名最後一名的選手,乾脆選擇了難度最低的前手翻完賽,最終仍奪得全國第五的佳績。

為什麼呢?因為體能測試淘汰的運動員太多,只有五個人進入決賽,不管怎麼跳都至少是全國前五。這樣的場面讓中央電視台的體育解說員在現場直播中一度丟失了職業技能包。

而網絡上消息顯示,中國象棋等項目的選手也在跑3,000米,完成體能測試。

奧運會季軍、全運會冠軍董斌。(百度)

新冠肺炎病毒都沒有擊倒這些專業(職業)運動員,怎麼一個體能測試就成了「名將殺威棒」,效果「猛於虎」了呢?

體能測試並不是半路才殺出的「程咬金」,事情並不難溯源:

今年2月24日,中國國家體育總局辦公廳下發一份紅頭文件《關於進一步強化基礎體能訓練惡補體能短板的通知》,稱「實現東京奧運會興奮劑『零出現』是體育系統當前面臨的首要政治任務」,遂狠抓體能訓練。《通知》要求各項競技項目都要將體能測試達標作為選拔運動員的前提條件,不達標者將不得參加東京奧運會,包括象棋、劍擊等競技項目選手也需參加體能測試,內容包括體脂率(BMI)、坐位體前屈、30米衝刺、深蹲、臥推、引體向上、3,000米長跑等,且每一項都有細化到具體數字的評分標準。

於是就有了前述體壇名將紛紛折戟於體能測試的場景。

大內媒體與中文互聯網上的評論聲音紛紛質疑,「讓一條魚去跑步」,體能測試太不合理!太不科學!完全是緣木求魚、刻舟求劍!中國體育界又出現了「外行領導內行」,而且這個「外行」還「瞎指揮」!

但是也有不同聲音。中國游泳協會主席周繼紅就第一時間在媒體鏡頭前力挺體能測試,大意是別看傅園慧、王簡嘉禾們在國內比賽上經常無敵手,但放在國際上,跟一流運動員比還是有差距,把體能練上去了,才有資格與那些國際上的高手競爭。

《關於進一步強化基礎體能訓練惡補體能短板的通知》。(網站截圖)

中華全國總工會機關報《工人日報》9月30日的文章也援引中國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陳小平的話說,對競技運動訓練而言,體能分為基礎體能和專項體能。長期以來,「中國訓練界存在重專項體能輕基礎體能的現象……基礎體能嚴重不足,已成為制約運動員取得成績突破的主要因素。」

這篇文章特別提到,在中國體育總局出台加強基礎體能訓練的相關規定後,各支運動隊在實際強化過程中,「雖然有部分運動員依然感到吃力,但體能大練兵所帶來的積極變化也是感同身受」,並且在舉重等項目上取得了成果,那些被體能測試卡住的實力派田徑運動員對於「體能大比武」也「並不牴觸」。

因此在很多專家和業內人士看來,體能訓練是競技體育的根基,「體能不能也不應該成為爭議話題」。

周繼紅與陳小平都是專業人士,尤其周繼紅就是跳水運動員出身,絕對是水上項目的內行,這兩位不太可能是輿論場中「外行瞎指揮」的指責對象。

尤其是周繼紅的發言,在競技體育的邏輯上似並無問題:身體是一切運動的基礎,如同體育愛好者圈子裏流傳的那句話「拋開身體談論技術都是耍流氓」。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包括核心力量、爆發力、柔韌性、身體協調度、體能等等,更高階的還有空間感、反應速度等。頂級運動員,無不是在具備了良好的身體天賦的基礎上,將自己的專項技術打磨至趨近完美。

抓體能而提高競技水平,有沒有現成的例子?當然有。中國籃球名宿宮魯鳴,兩次執掌中國男籃國家隊教鞭,他身上的標籤就是「宮大量」,以訓練量大而出名,他要求隊員大量練習各種力量訓練與籃球技術動作,體驗過的運動員都表示是對體能的極大考驗。

中國足球名宿范志毅就經常批評中國足球有「外行領導內行」的頑疾。(視覺中國)

宮魯鳴的策略選擇有具體背景:在他看來,球員日常在各自俱樂部的訓練量遠遠不夠,應付國內職業聯賽尚可,但拉到國際上去,根本無法與身體條件本就佔優歐美球隊過招,國家隊是不得已「補課」。至今在網絡上搜索「宮魯鳴」,前幾條中一定有新聞標題是宮魯鳴的那句名言:「中國籃球不缺錢,不缺人,就缺練!」

特別是宮魯鳴2014年執教中國男籃以來,籃球業內的普遍共識是,那些入選過國家隊,經過幾次集訓的隊員,回到各自俱樂部都明顯「進化」了。也正是在宮魯鳴治下,中國男籃2015年重奪亞洲冠軍,且當時「練出來」的一批年輕球員,如今都是中國男籃的中堅力量。

也就是說,高強度的體能訓練、力量訓練、技術訓練終究是必要的,只不過是放在哪兒練的區別而已。面對俱樂部訓練低標準、寬要求的現實,宮魯鳴只是更有責任心。

如果說先天不足需要狠練體能,那如果本來就是優勢項目,是否可以適當放鬆要求?這裏可以對照一下NBA,那裏匯聚的是全世界最頂級的身體天賦。可即便網羅了一眾「飛禽走獸」,邁阿密熱火隊在每年訓練營開幕時,還是要舉辦一次身體測試:一名球員需要在1分鐘時間內,在一個籃球場內來回跑10趟,也即五趟折返跑,相當於每次縱貫球場的時間不得超過6秒鐘。這還不算完,第一組跑完後,休息兩分鐘,再來一組,然後再來、再來、再來……

中國籃球運動員、中國男子籃球隊主教練宮魯鳴。(網絡圖片)

這種測試聽上去並不複雜,但對球員的爆發力、敏捷性、體能都是巨大的考驗。不少訓練師認為,熱火隊的測試強度甚至超過了許多美國職業橄欖球隊的要求。為了通過測試,有不少球員甚至得花上幾個月去準備。

在這種球隊文化的加持之下,在目前正在進行的NBA季後賽中,熱火隊憑着一群才華不那麼頂級的球員,打入總決賽。

從中國籃球說到NBA,無非是想說明「狠抓體能」這事絕不是胡來。可為什麼中國體育界的體能測試,諸如「游泳運動員跑3,000米」之類的情形,總會讓人覺得是在挑戰常識?

這裏需要注意到,前述支持體能測試的言論中,周繼紅的話屬於「哲學」層面,而陳小平說體能測試不該成為爭議的話,其實還有後半句:要想改變重專項體能輕基礎體能的現象,轉變意識和「遵循科學」很重要,基礎體能測試是手段但不是目的,「在實踐中探索體能訓練的科學方法才是根本。」

而即便不是從事體育科學的大眾,也都有一個基本的常識判斷:要探索體能訓練的科學方法,一定不可能是「一刀切」,而是根據不同項目對於身體素質的不同要求,有針對性的安排計劃與測試標準。

跳水冠軍李世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就連不同高度的跳水運動,需要的肢體力量也是不一樣的。1米跳板需要更強的腿部力量,以爭取更多完成動作的空間。10米跳台則需要更強的手臂力量,以對抗入水時的衝擊力。

游泳運動員最重要的身體部位之一是腳踝,稍有運動常識的人都知道,讓游泳運動員多練3,000米長跑,無疑對腳踝有損傷。(視覺中國)

短跑運動員和長跑運動員的肌肉結構不一樣,短跑訓練肌肉快速收縮,一長跑反而會導致發緊、發僵,腳弓脹、小腿緊等問題,「快肌」變「慢肌」,長此以往可能會影響成績。

而花樣游泳運動員普遍是大長腿,讓她們去測試坐臥體前驅,幾乎不可能讓手超過腳40釐米。更別說讓象棋選手去跑3,000米……

有中國媒體指出,目前的體能測試不分年齡、不分項目的「一刀切」操作,不但讓體測的積極意義蕩然無存,還給運動員平添了負擔、消磨了信心。更不要說,這種突如其來的體能測試會對運動員的備戰計劃和身心狀況造成怎樣的衝擊。一位微博認證為「美國國家體能協會訓練專家」的大V表示,越臨近比賽,運動員面臨的訓練強度就越大。在緊張訓練的當口,還要抽出時間體力來應付體能測試,不僅可能帶來額外的損傷,還可能讓他們心態更加不穩定,並不利於備戰。

官媒《人民日報》也發表評論文章表示,把體能測試結果與比賽晉級掛鈎,甚至有的項目在四分之一決賽階段不比專項只比體能,事實上無法檢測連續作戰的能力,起不到模擬大賽的作用。「對這種比賽槓桿帶來的『副作用』,不可不察。強化體能的初衷有積極的針對性,但在具體操作層面暴露出來的問題更需要審慎對待。」

體能測試不是不能搞,基礎體能更不是不重要,但對於不同的運動項目,是不是可以有不同的訓練計劃,不同的測試方式與不同的評判標準?

更何況,風風火火搞體能測試,並不見得就是真的「重視體能」。有評論者援引中國國家隊某體能師的話表示,領導的要求只有「按時達標」四個字,至於訓練計劃是否科學有效,完全不被列入討論範圍。

不同運動項目對身體素質要求不同。(網絡圖片)

所以,這才是體能測試在中國如此「出圈」的原因:看着體育比賽中荒誕的一幕幕,想到生活中類似的一次次體驗,民眾自然而然會將自己的情感投射其中。

尤其是中國體育總局的那份紅頭文件,其中政治站位、一把手責任、考核細化到數據、嚴厲督查等用詞,完全是將公務員管理與考核的一套官僚做法搬到了體育界。以至於有自媒體作者諷刺:繼重新定義「世界一流大學」之後,中國將重新定義「一流運動員」。

官媒《半月談》近期兩度發文談論基層治理,指出若干癥結:規範和標準過多過細,基層幹部感覺被捆住了手腳;規範管理成了模板管理,基層生活變得「整齊劃一」;規範管理的標準過高過難,基層只能擺樣子裝門面;落實工作,從求實變成求「靚」;佈置工作,從求好變成求方便;層層過濾下「政令失真」;上級的指令太多、太具體,不僅規定了下級要做什麼,還將怎麼做、何時做,也都規定死了,下級只有被動執行的份兒,基層根本就沒有時間和空間來結合地方實際,尋求一個合適的落實方式;未充分重視政策轉化問題……

把這些語句中的「上級」替換為「體育總局」,「基層」、「基層幹部」替換為「各個運動項目」,是不是毫無違和感?

體能測試體現出荒謬的部分,核心在於官僚主義與形式主義。套用《半月談》評論文章的說法:

過度規範化、標準化的一大要害在於無視千姿百態萬馬奔騰的基層實踐(各個運動項目實際),而要用一把尺子量遍基層事務(不同運動項目的訓練與比賽)。標準和規範往往是上面定的,有「手把文書口稱敕」的權威性,成了考核的指揮棒,自然而然地將基層(各個運動項目)的注意力和精力吸附於此,而不是實打實地把工作做好做紮實。

解決之道?其實大家都懂該怎麼做,但背後反映的卻是「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宏大命題。用山東大學社會學教授王忠武的話來說,就是「工作管理走上規範化和標準化,是趨勢和方向,但要做到講科學重實際。所謂的規範和標準,要多一些實事求是的調查研究,少一些簡單而來的『拍腦門』決策;規範和標準的制定,既要讓基層工作有抓手,有約束,也要給基層留有空間和餘地。」

具體到體育界,讀者可以自行替換其中需要替換的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