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海外求生】「聯想帝國」的選擇:柳傳志走錯了嗎?

撰文:孫飛
出版:更新:

40歲才開始創業,一手締造了「聯想帝國」的柳傳志,在中國是一位旗幟性的人物,甚至有「商界教父」之稱。

中國著名企業家、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在北京的辦公室內。(新華社)

柳傳志商業故事的與他的聯想集團,都是起自中國改革開放之初,其引人注目的人生走向與聯想集團的發展史,也被視為中國企業成長和出海路徑的一個代表,對於中國企業發展極具參考意義。

1994年的那一場爭執和選擇,是柳傳志和他的「聯想帝國」的一個轉折點。

「教父」柳傳志

出生於1944年的柳傳志在1966年畢業於西安軍事電訊工程學院(現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曾在中國國防科工委十院四所和中科院計算所從事科研工作。1984年,在改革開放春風拂動,中國興起創業下海浪潮之際,柳傳志所在的中科院技術研究所投資20萬元人民幣、11名科技人員創立「中國科學院計算所新技術發展公司」。

柳傳志是該公司的創始人之一,後曾任總經理、總裁之職。1989年,公司名稱更改為「北京聯想計算機集團公司」。歷經30餘年發展,聯想已是一家走出中國,在全球市場打出名頭的科技公司,主營筆記本電腦、一本機、台式電腦、服務器、手機、平板電腦等產品。

1996年起,聯想電腦銷量位居中國大陸市場首位。2013年起,聯想成為全球第一大個人電腦生產商。自2014年至2015年度開始,聯想銷售收入穩居400億美元之上。

以此來看,聯想可稱得上是一家「成功的企業」。藉助中國改革開放的政治環境與官方資源支持,聯想利用中國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低等優勢,參與國內國際市場,購買和引起國際先進技術,實現電子科技產品的大規模生產,降低了產品價格,提高了電腦在中國社會的普及率,在中國人快速地跟上信息革命時代的過程中推了一把力。

柳傳志本人亦在2018年12月18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獲得改革先鋒者稱號,被譽為「科技產業化的先行者」。

除此之外,率先打出名堂的柳傳志在中國商界樹立起了一面旗幟,帶動了很多後進者的成長。中國小米科技創始人雷軍年少成名,他曾在接受採訪時稱,「我是花了很長時間學習柳傳志的,學習他管公司的方法以及他的思想、境界、方法論等,我是很認真學習柳傳志的一些想法。他在中關村影響了很多企業家和創業者。」

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也對他有過很高的評價稱,「中國有柳傳志,不亞於世界上任何一個了不起的企業家,任何一個企業界的教父。他就是我們中國企業界的財富,是我們企業界的榜樣。」

2008年,聯想與中國科學院合辦「聯想之星創業CEO培訓班」。該「培訓班」旨在培訓創業者,傳授聯想的創業、管理和投資經驗。截至2019年,累計培訓人數超過1千人。

被馬雲稱為「教父」的柳傳志還創辦了一個中國企業家俱樂部「泰山會」。該組織匯聚了大量中國企業家,包括萬通集團馮侖、泛海集團盧志強、復星集團郭廣昌、巨人集團史玉柱、百度李彥宏、段永平、橫店集團徐文榮、華誼兄弟王中軍等人。由此出現一個中國商界精英群體組織,而作為其創始人的柳傳志在其中享有很高的聲望。

不過,聯想的發展也並非一帆風順,而是經歷過多次危機與波折。早年一場事關戰略方向的巨大爭執,決定了聯想後期數十年的命運,而且一直影響至今,不時引來人們的思考。

爭議人物倪光南

在聯想的發展史上,有一位不得不提的元老級人物——倪光南。

倪光南是柳傳志在中科院計算所的同事,但其科技水平似比柳傳志更高。1983年,倪光南放棄加拿大高薪返回中國,隨即被柳傳志邀請加入聯想。在聯想起步之初,倪光南的加入至為關鍵。3年內,以倪光南為主連續研製出8種型號的「聯想漢卡」,更新了3個版本,形成了一套功能齊全的「聯想式漢字系統」,使得聯想站住了腳根。

然而時至1990年代,當聯想產品的銷售額問鼎中國大陸市場之際,全球計算機產業進入寒冬,中國大陸也將放開其國內市場,允許國際競爭對手入場。聯想內部則出現了裂痕,因為在研發路線上產生了意見分歧。倪光南主張側重於技術研發,柳傳志則力主市場先行,因此產生了比較激烈的矛盾。

倪光南被評為1999年中國十大IT風雲人物。(VCG)

此番相爭,被外界解讀為「技術派」與「市場派」,或者「技工貿」與「貿工技」路線之間的一次決鬥。所謂「技工貿」,是指先開發新技術、新產品,加工生產以後進行銷售,實現新技術、新產品所帶來的豐厚利潤。「貿工技」則是指先做生意,實現一定的原始積累,求得生存,然後開發新技術、新產品,並進行銷售,找到新的利潤增長點。

結果,1994年,柳傳志勝出,倪光南出走。聯想內部統一思路之後,開始在市場和營銷的道路上發足狂奔,很快鞏固了優勢,甚至在全球市場確立了佼佼者的角色。

1997年,聯想與微軟簽訂知識產權協議後,聯想MFC激光一體機問世;2004年,聯想收購IBM全球個人電腦業務(不包含台式機硬盤業務),2005年再併購IBM的PC事業部;2014年,聯想以29億美元收購摩托羅拉移動……以「買買買」的方式獲得別國先進技術,成為維持聯想運作必不可少的支柱。

柳傳志的耀眼成就,是否證明了倪光南的錯誤呢?在很多人看來,當年兩人的那場爭執,勝負至今未分。或者說,不能以簡單的誰勝誰負的視角來看。

柳傳志「貿工技」路線很快確立並擴大了聯想在中國大陸和全球電腦市場的優勢,其餘電腦廠商則紛紛為其讓道。「技工貿」路線則存在風險。如果柳傳志沒有採取「貿工技」路線,沒有建立起技術優勢,又被其他生產電腦企業搶佔先機,可能也會成為其他採用「貿工技」路線企業成長路上的犧牲品。

但在如今,移動通訊方興未艾,電腦市場已是「明日黃花」。再加上國際市場風雲變幻,中美貿易戰硝煙瀰漫,不掌握核心技術的聯想無異於將自己的生死交於別人手中,抗風險能力堪憂。

與此同時,缺少官方資源等先天優勢的民營企業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通過「技工貿」路線,不論是技術還是營收,都已實現了對聯想的超越,未來前景更是難以限量。這可能才是當年倪光南所追求的聯想的未來。

只是在另一方面,像華為一樣經過大浪淘沙最後勇立潮頭的企業,畢竟是少數。即便當年聯想也走華為的「技工貿」路線,能否成功還很難說。在意外到來的中美貿易戰背景下,當華為遭遇美方打壓之時,缺少核心技術的聯想反而避過了中美貿易戰的鋒芒,或許正顯現了柳傳志的生存智慧。

可見,僅對聯想這家企業和柳傳志個人而言,一路成長至今,自然有其特殊之處,也是歷史環境使然。個人的功過得失實在難以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