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火星探測背後的中美大國博弈

撰文:布藍
出版:更新:

2020年是火星探測的重要窗口期,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和美國「毅力」號火星探測器將陸續奔赴火星。近日,有關火星探測的諸多信息曝光,中美太空競賽備受矚目。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

「天問一號」是中國發布的行星探測任務「天問」系列中的第一個,目標是火星。7月17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微信公號消息顯示,7月17日上午,「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工作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於7月下旬到8月上旬擇機實施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

+2

長征五號遙四火箭整流罩側面印有5個標誌,分別是中國國家航天局(CNSA)、歐空局(ESA)、阿根廷國家航天委員會(CONAE)、奧地利研究促進署(FFG)、法國航天局(CNES)。有觀察人士初步預測,在「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中,中國將與歐空局、法國航天局等機構展開國際合作,有可能會用到他們的深空測控站。

另外,為滿足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需求,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對地面測控通信系統進行了適應性改造。目前,改造工作與各項針對性測試工作已完成。

據悉,「天問一號」火星探測的目標是通過一次發射任務,實現火星環繞和着陸巡視,開展火星全球性和綜合性探測。火星探測任務將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步走,第一能夠對整個火星進行全球觀測;第二要降落在火星;第三火星車要開出來,在火星上巡視勘測。

火星探測器將由中國「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至地火轉移軌道,與運載火箭分離後,在地面測控的支持下經過軌道機動和中途修正,在近火點實施制動,實現火星捕獲,進入環火橢圓軌道,運行到合適的窗口後探測器實施降軌控制,釋放火星着陸巡視器。

2019年11月14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着陸器懸停避障試驗完成,此次試驗是中國火星探測任務首次公開亮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火星探測器副總設計師賈陽此前介紹說,「2019年的試驗為火星探測任務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19年11月14日,在中國河北省懷來市,中國火星探測着陸器在測試懸停、避障和減速能力時被舉起。(AP)

火星探測不止中國在行動

除中國「天文一號」火星探測器外,美國「毅力」號火星探測器、阿聯酋「希望」號火星探測器也即將發射。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於3月5日公布了新一代火星探測器的名字為「毅力」號,該火星探測器裝備了最新的機械臂,該機械臂能夠對火星地表的岩石、灰塵進行收集和保護。

據瞭解,美國即將執行的火星任務總共耗資達到24億美元,花如此多資金的目的在於搜尋火星上現在或者過去的生命痕迹。

2019年7月19日,美國航空航天局派出15名科學家和工程師,前往距離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100公里的地方,進行為期3周的原型探測車測試。(NASA官網)

此外,阿聯酋「希望」號火星探測器將於近日發射。不過,由於發射地日本的天氣原因,發射任務已經兩次推遲。最新的發射時間暫定為7月20日至7月22日之間。

「希望」號也稱為「酋長」號,是阿聯酋也是阿拉伯伊斯蘭國家的第一個行星探測器,重1.5噸,攜帶高分辨率彩色數碼相機、紅外光譜儀和紫外光譜儀三台儀器。「希望」號此行預計將花費7個月至9個月到達火星,屆時將環繞火星飛行,開始為期2年至4年的科學數據採集。

火星探測背後的中美大國博弈

中國是太空競賽的後來者。2003年,中國首次將航天員送入太空,成為首輪太空競賽開始之後的40多年裏第三個將航天員送入軌道的國家。此後,中國在太空研究領域投入了大量資金,中國的太空計劃方方面面都在擴大。在此背景下,中國的太空計劃更令華盛頓警惕。

2016年,美國專家們在眾議院空間科學小組委員會的一次聽證會上,討論「我們在太空競賽中輸給中國了嗎」這一話題,認為美國在該領域有「黯然失色」的風險。

2017年12月,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簽署了一項太空政策指令,概述了載人登陸月球和火星的計劃,並開始準備一支新的太空部隊,以「對抗」中國。

2018年,中國完成了39次火箭發射,美國是31次,俄羅斯是20次,而整個歐盟只有8次。美國《時代雜誌》報道引述美國NASA的前高級顧問凱西·勞里尼(Kathy Laurini)的話說,「從人造衛星,到月球和火星,中國在這些領域中正迅速變成太空超級大國,他們(中國人)設立戰略性,長期性的目標,而且為達到這些目標進行專注的、系統性的努力。」

華盛頓著名智庫傳統基金會(The Heritage Foundation)研究中國太空能力的專家迪恩·程(Dean Cheng)也曾說,「這是一場具有高度戰略意義的競爭。」中美將在太空探索領域擦出怎樣的火花,還將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