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示威】觀察站:美國騷亂會延續中國的戰略機遇期嗎?
美國白人警察暴力執法致黑人男子喬治·弗洛伊德( George Floyd)死亡事件持續發酵,美國爆發了幾十年來少見的大規模示威騷亂。
包括紐約、洛杉磯、邁阿密、芝加哥、西雅圖、費城等全美超過40座城市實施了宵禁,並有28個州及首都華盛頓特區調用了國民警衛隊馳援。這是自1968年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遇刺以來,全美首次出現大規模宵禁令,形勢可謂嚴峻。
在很多中國人眼中,就如同香港修例風波在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一樣,美國的街頭騷亂也成為中國社交網絡輿論聲浪中「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在中美關係劍拔弩張的背景下,美國的街頭騷亂自然被認為有利於減輕美國對中國的壓力,認為美國因此無暇西顧,對中國而言是一個喘息的機會,甚至有利於「中國戰略機遇期」的延續。
那麼,美國騷亂會成為延續「中國戰略機遇」期的「黑天鵝」事件嗎?如同當年的「9·11」事件。如果,不足以構成,那麼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從中美關係歷史上的起起伏伏來尋找答案。
歷史上,中美關係的波動和美國受到外部威脅的嚴重程度,形成了較為明顯的聯動關係。每當美國受到外部威脅增大時,中美關係就趨於緩和,而當美國的外部威脅削弱時,中美關係就容易出現波動。
冷戰時期,中美關係在70年代初期出現的「破冰」,最為直接的原因為雙方試圖共同應對來自蘇聯方面的軍事威脅。這一時期,中美從政治對抗走向關係正常化。直至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美關係進入短暫的「蜜月期」。
蘇東劇變前後,美國最大的外部威脅因蘇聯的解體而消除,中美蜜月期在20世紀90年代前後結束,美國對中國步步緊逼。具體較大的事件有:1993年的「銀河號」事件,1996年的「台海危機」,1999年的「炸館事件」,以及2001年的「南海撞機」事件。
「銀河號事件」、「炸館事件」和「南海撞機」事件,共同成為中國人心中的難以磨滅屈辱,也鞭策着中國在軍事上、經濟上走向自強。
2000年的時候,當時美國小布殊(George Walker Bush)政府已經把中國當成打擊對象。當時的國防部長、美國著名的鷹派代表人物拉姆斯菲爾德(Donald Henry Rumsfeld)提出的方針是:同時打贏兩場戰爭,一場在大西洋,一場在太平洋。
小布殊在上台前的競選中談對華政策時強調中國不是「戰略夥伴」而是「戰略競爭者」,小布殊上台後改變了克林頓(William Jefferson Clinton)政府相對積極的對華政策。在民主黨總統克林頓時代,中美提出致力於建立兩國間的「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
當時克林頓政府已經形成「接觸加防範」的對華政策總體框架,其基本內容是:在合作和摩擦中,影響和改變中國的內外政策,力圖將中國融入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防止中國對美國的「世界領導地位」形成挑戰。克林頓政府與中國當然也有摩擦,但由於中美入世談判的最終成功,中美兩國經濟的進一步交融,中美兩國領導人頻繁接觸以及建立了相當不錯的私人關係,中美之間的合作在多個領域有着良好的進展。
進入小布殊政府時期,美國的對華政策發生了重大轉變。小布殊政府將中國重新定位為政治上的「戰略性競爭對手」和經濟上的「建設性合作夥伴關係」,將中美兩國的戰略關係,分割為政治和經濟兩個不同層面處理。在政治上遏制中國,而在經濟上要從中國的發展中獲得好處。
特別是2001年4月1日,發生了中美撞機事件,以此為契機,小布殊政府在中美關係的眾多問題上步步緊逼,導致中美關係大幅度倒退。「9·11」 事件之前,小布殊政府的對華的強硬政策已基本成型。
而當時,中國剛從20世紀90年代的政治轉型陣痛中緩過氣來。應該說,美國的步步緊逼,讓當時的中國,處在了改革開放以來國際政治環境最險惡的時候。
不過,隨着2001年爆發的「9·11」事件的發生,恐怖主義成為了美國國家安全的最大威脅。「9·11」事件是慘痛的,沒有人願意看到這樣的悲劇降臨。但「9·11」事件的發生,客觀上促使中美戰略關係的轉變,客觀上有利於中國21世紀初戰略機遇期的形成和進一步的延續。
「9·11」事件促使美國對華政策進行重大調整:從「戰略對手」到「利益攸關者」,再到「建設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夥伴關係」,三個階段的調整時段正好是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
當時,中國領導層對中美關係的基本判斷是,應該抓住美國投身於「全球反恐戰爭」,無暇顧及亞太局勢的機遇。2002年中共十六大報吿指出:「綜觀全局,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回顧「9·11」事件爆發後的10年,中美關係穩步推進,中國多邊合作成效顯著,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中國的GDP從2000年的9萬億人民幣,增加到2010年的近40萬億人民幣,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在2010年後,隨着反恐戰爭不斷淡化,美國外部威脅的逐漸解除,中美關係又一次進入了「考驗期」。為了壓制中國的崛起勢頭,2011年,奧巴馬(Barack Obama)政府正式出台了「亞太再平衡」戰略,最重要的考慮之一是應對「崛起的中國」。但中美關係並未出現斷崖式的改變。
進入特朗普(Donald Trump)時代,中美關係跌入20年來的最低谷。中美貿易戰已經持續兩年時間,美國總統特朗普最近甚至警吿說,他可能切斷與中國的所有關係。中美兩國關係雖然沒有惡化到全面脱鉤的地步,但事實上,中美的全面對抗已經是既成事實。當然,美國是主動出擊的一方。
2017年中共十九大報吿明確指出,「當前,國內外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這是對中國當前和未來發展大勢的戰略判斷。
眾多觀察家認為,美國爆發的示威遊行,是美國社會不滿情緒的一次集中爆發,但隨着非洲裔的民權領袖發聲呼籲和平抗議,同時美國國民警衛隊介入,多地實施宵禁,局勢可能會因此逐漸平息。
當然,於中國而言,至少讓中國社會看到美國在香港修例風波問題上的雙標,打破了很多中國人長久以來對美國的美好政治想象。
中國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能否在遭遇美國的壓力同時,還能迎頭趕上,超越美國。如何在美國全面打壓之下下,維護和延長重要戰略機遇期,考驗中國領導人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