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調國防軍費 中國能否抵制美國戰爭威脅
因為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而被推遲兩月有餘的中國2020年「全國兩會」,終於在5月下旬召開,年度國防預算數字一如既往是最受關注的議題之一。在疫情衝擊下,今年國防預算增幅有所下調,但仍然維持着較高增速。適當下調國防預算增速應該有紓解民生困境、保障經濟發展的考量,而維持較高增速,應該是着眼於當前所處的愈發艱難的國際環境,適當增加國防預算以沖抵美國壓力、維護自身安全。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5月22日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篇幅明顯短於往屆,既未提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目標,也未提中國年度國防預算數字。中國財政部當日發布的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報告卻顯示,中國軍費今年預計達12,680.05億元人民幣,增長6.6%。這一增速低於2018年的8.1%和2019年的7.5%,也是2011年以來首次降至7%以下。
中美軍事較量風險激增
近幾年,官媒《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多次在全國兩會前呼籲大幅增加國防軍費、提高GDP佔比等訴求,今年5月18日,他在個人微博又一次不厭其煩地提及此事,並簡單羅列了三個理由,分別是中國經濟有望實現全年正增長、以美國為主的外部環境的嚴峻化趨勢、中國國防軍費佔比低於美俄印等國。
5月21日晚,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發言人張業遂被問及國防預算問題時表示,「從世界範圍看,中國國防費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多年保持在1.3%左右,應該說大大低於2.6%的世界平均水平。如果與第一大軍費開支國相比,2019年中國國防費總量只相當於它的四分之一,人均只相當於它的十七分之一。每年國防預算都由全國人大審查批准。從2007年起,中國每年都向聯合國提交軍事開支報告。」張業遂雖然沒有直接公開軍費數字,但也為中國提高國防費預留了空間。
與過去多年相比,中國的外部國際環境明顯惡化,其主要原因在於美國將中國視作主要的戰略競爭對手,以及隨之而來的一系列外交、軍事、貿易、科技、輿論等方面的全方位施壓。綿延兩年有餘的貿易戰雖然按下「暫停鍵」,但以中國華為公司為關鍵標靶的科技封鎖卻持續升級,此外,還有時不時出現在中國周邊進行武力威懾的軍艦或軍機、多種方式操作台灣問題並加強美台聯繫,以及從對新疆反恐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媒體輿論攻勢。諸般做法展現了美方逐漸完成了以中國為打壓目標的國家動員,並且先行確立了一種戰略攻勢。
得益於遠超其他國家的軍事優勢,美國從未避諱着手於軍事領域的動作,以軍艦、軍機在中國周邊進行抵近觀察或在中國南海宣示所謂「航行自由」,早已是國際社會見怪不怪的景象。作為「冷戰」後全球唯一超級大國,美國擁有全方位的優勢,但相對於正在持續崛起的中國,其經濟優勢、科技優勢已逐漸變得黯然失色,文化和輿論等「軟實力」也愈來愈不起作用,只有軍事優勢仍然令中國難以望其項背。因此,在未來中美關係的演進中,軍事較量很可能會被愈來愈多地擺到枱面上。例如,美方近期遲遲不回應俄羅斯的續簽《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動議,卻提出把中國拉入美俄軍控談判。
美國現任總統特朗普似乎十分看重本國的武裝力量,2019年3月,他曾向國會提交創紀錄的7,500億美元國防預算。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在新冠肺炎疫情於全球迅速蔓延之際啟動全球撤僑的行動,客觀上減少了美國對外軍事行動的顧慮,甚至被認為是在為戰爭做準備。
不可否認的是,面對中國持續不斷的崛起與趕超,美國戒心日增,「鷹派」當道。美國國內不論是經歷過「冷戰」的老一輩精英,還是在美國作為「冷戰」後唯一超級大國教育和宣傳下成長起來的政壇新銳,愈發焦慮甚至偏於狂躁,「麥卡錫主義」趨於高漲,鼓吹中國軍事威脅,由此勢將增加美國對軍事力量的投注和倚重,容易誘發戰爭冒險行為與挑釁動作,進而對中國造成實質性的軍事威脅。
不得不備戰 且需不落下風
自1949年中共建政以來,中美關係有過兩次明顯的低谷,一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朝鮮戰爭前後,二是1989年中國「六四」事件之後。而以目前的中美關係來看,似乎與第一次低谷時愈來愈具有可比性。作為一個與美國明顯不同的新地區性大國,中國當時的出現,被美國視為嚴重的威脅,最終演變為一場發生在中國周邊國家、以常規性武器為作戰工具的局部戰爭。
當時中國的領導人毛澤東提出「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的說法,而這場戰爭很大程度上確立了中共及中國地位。如今中國臨近「民族復興」的關口,再度受到美國的強烈敵視和全方位施壓,中美或許又需要在新的形勢下通過某種較量方式確立彼此的相互認知與相互關係。很多分析人士認為,中美之間很有可能發生一次在特定時間段、以特定形式呈現的戰爭,兩國都須做好準備以免形勢過於失控。
其實,即使中國無意參戰,但面對美方咄咄逼人的軍事威脅,不得不有所備戰,而且必須確保不至於明顯落於下風。可是,以目前中國的軍事實力來看,能否與全球最強大的美軍一戰,尚有很多未知之數。
中國軍隊國防任務吃重
中國對上一次參與的戰爭是三十年前的中越戰爭,現代信息化戰爭更是從未一試,實戰能力存疑。相比之下,「冷戰」後美國在本土之外的作戰幾乎從未間斷,而且是很多場戰爭的發起者,積累了相當多的實戰經驗。
2012年中共十八大後,中國軍隊經歷了一番劇烈的整頓與深刻的變革,包括兩位軍委前副主席郭伯雄、徐才厚在內的眾多高級將領被調查,國防和軍隊改革更是近乎脫胎換骨,形成了全新的管理與作戰體系。其中的改革動向包括:2015年11月中央軍委改革工作會議召開,宣告中國軍改正式開場;2016年1月,取代原七大軍區的戰區體制正式開始運作;2017年7月,新調整組建的軍事科學院等國防科研院校機構舉辦成立大會;2018年11月,繼領導指揮體制改革、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改革兩場攻堅戰後,又開始第三場改革攻堅戰即軍事政策制度改革;2019年12月,中國軍方先行公開軍級以上軍官軍銜晉升相關方案,此後將全面推開軍銜主導的軍官等級制度改革。
可見,中國國防和軍隊改革時至今日大體完成,但尚未完全落幕。中國軍隊經歷如此廣泛而深刻的改革變動之後,是否已經形成了新的戰鬥力?對此,外界難以知曉。
與中國國防軍費關聯度較大的一項改革是從「有償服務」到「軍民融合」的轉變。2018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與中央軍委辦公廳聯合印發《關於深入推進軍隊全面停止有償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2018年年底前全面停止軍隊一切有償服務活動」。此舉雖然切斷了軍隊易受外部腐蝕的途徑,但客觀上也減少了軍費來源。而軍民融合的效益取決於軍民之間合作管道的打造,以及社會和市場領域是否已經擁有了與之相匹配的產業體系,這些都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建成的。
重演「冷戰」時軍備競賽?
美國贏得「冷戰」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前蘇聯的經濟因為「軍備競賽」等問題被拖垮。如果中美兩國競相抬高本國軍費,或許也將轉入「軍備競賽」的危險軌道。不過,中國並非前蘇聯,甚至可以說,在某些方面美國比中國更像前蘇聯,更經不起「軍備競賽」的折騰。例如,中國是「世界工廠」,財政充裕,軍費佔GDP比例至今不足2%,奉行防禦性國防政策;而美國則受到產業空心化的困擾,財政赤字高漲,軍事霸權佈局全球,軍費支出居高不下。因此,擔心中國滑入「軍備競賽」可以說是為時尚早,與美國相比,中國軍費有着更高的提升空間。
另外,中國處於一片地緣政治比較複雜的區域,軍事壓力不僅來自美國,與日本、印度和一些東南亞國家之間存在領土糾紛,和平統一台灣的現實可能性幾乎為零。維持一個更具優勢的軍事存在,不論是為打仗還是備戰,不論是為常規戰爭還是核威懾,確實有無可厚非的必要性。
上文節錄自第216期《香港01》周報(2020年6月1日)《上調國防軍費 中國能否抵制美國戰爭威脅》。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或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