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復歸】藍綠共識的惡:拆解台灣人眼中的「共」

撰文:荀文若
出版:更新:

導語:當馬雲在中國大陸B站(Bilibili視頻網站)發表的演講《商業本身就是最大的公益》被數以千計的評論攻擊爆棚後,再看看當今的全球社會,令人不禁想問,究竟誰又能肯定自由主義才是人類的唯一解藥?

馬雲的言論,多少帶着資本主義精英對現有自由主義世界秩序的認知。更值得追問的是,究竟是什麼樣的問題,讓此前不久還受到年輕人吹捧的成功企業家遭重摔在地,成為新世代眼中不屑一顧的貪婪資本家?究竟全球有哪些變化隱藏着馬克思幽靈或左翼的重現?自詡為馬列繼承者的中國大陸面臨那些問題?其又是如何看待自己?從中共的歷史發展過程、以及隔海的台灣社會來看,又該如何解讀左翼迴歸的論述?以上的問題,多維新聞將以「馬克思復歸」為主題,通過系列稿件加以探討。

馬克思…那個大鬍子外國人?毛澤東、中共搞的共產主義就是馬克思主義?看馬克思主義或左翼思想著作、開讀書會討論「進步」思想會招惹牢獄之災甚至殺身之禍?這些問題,在國民黨高壓統治下的戒嚴時期,是台灣社會最素樸的想法,但同時也是禁忌。

台灣戒嚴時期,馬克思所代表的一切左翼浪潮都受到官方嚴格禁止。(多維新聞)

不過,二戰後的台灣社會曾經存在過一段左翼榮景。自1945-1948年間,由於國民黨的重心仍是在大陸與中共拚搏,無多餘心力控管台灣,因此不論是出版業、學術界,馬克思或左派的討論隨處可見,書報攤買得到魯迅的作品、校園中不乏帶有「進步思想」與「底層關懷」、遠從大陸赴台的教師。

例如魯迅至交、曾任台灣省編譯館館長、台灣大學中文系主任的許壽裳,與「二二八事件」後創作木刻作品「恐怖的檢查」、在台灣師範學院(現今之台灣師範大學)任教、最後捲入「吳乃光叛亂案」於1952年遭槍決的黃榮燦,以及朱鳴岡、麥非等左翼藝術家。

黃榮燦遭槍決後,被草草葬於現今台北市六張犁的亂葬崗。(張鈞凱/多維新聞)

至於台籍人士,例如像作家吳濁流、楊逵,曾加入台共的蘇新與作家王白淵共同組織「文化協進會」並編輯《台灣文化》,以及白色恐怖時期遭槍決的作家朱點人、捲入鹿窟事件的呂赫若等,他們都是帶有強烈左翼色彩、底層關懷與階級意識的人物。

國共相爭 「左」、「共」、「馬」成禁忌

然而,馬克思主義與左翼思想在台灣社會的傳播,卻在1949年戛然而止。事實上,在1947年發生的「二二八事件」中,許多受害者被羅織的罪名,除了「叛國」、「鼓吹台獨」外,還被冠上「宣傳共黨工作」,這大概與日據時期曾加入「台灣共產黨」的謝雪紅、以及陳明忠、古瑞明、鍾逸人等人所組織之「二七部隊」脱離不了干係,同時亦代表國民黨把國共鬥爭帶到台灣,成為維持社會穩定與「定罪」的法寶。

也就是從「二二八事件」後,許多台灣知識分子由於對國民政府不滿,因此從支持「白色祖國」(國民黨)轉向「紅色祖國」(中共)。自1949年起,由於在大陸戰場節節敗退,國民黨決定退守台灣;因此,國民政府更要求台灣要肅清「馬列毛」及相關思想荼毒,以維持社會穩定,避免在台灣重蹈大陸覆轍。

二二八事件中曾參加二七部隊的陳明忠,是台灣左統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曾因此招致牢獄之災。(張鈞凱/多維新聞)

為達到高層的要求與指標,不僅政府內部、就連市井小民間也充斥着「抓耙仔」(吿密者),只要跟左派、跟馬克思、更不用說跟中共有一絲瓜葛的嫌疑,當局是抱持「寧可錯殺一百,也不放過一人」的心態,造成台灣社會從1949年起到1980年代冤錯假案不斷,白坐牢甚至葬送生命者更成千上萬。

弔詭的是,國民政府雖然嚴禁馬列毛與左派思想,但政策作為卻又帶有某種左翼色彩。例如「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等土改措施,讓廣大基層農民有土地能夠耕種、收穫並養家活口,且藉此收回部分地主與小資產階級的特權,連帶消弭階級隔閡。不過,也因為土改的激烈程度,使部分地主與資產階級對國民黨產生不滿,當時萌發未久的台獨思想與賡續之海外台獨活動,還因此獲得舊時代既得利益者的支持。

即使有土改等具有左翼關懷的政策,但整個蔣介石到蔣經國執政初期,台灣社會逢左必反,從上到下、從小孩到老人皆然,就連小學標準教材中的兒歌也曾出現〈反共抗俄歌〉、〈共匪都是你不好〉等曲目,意識形態建構如同習近平說的一樣「從娃娃抓起」。正因如此,普通人無法、不願、更不敢提到有關話題。國民政府對於左或共,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來形容頗為貼切,〈何日君再來〉、〈四季紅〉等著名歌曲,就因有暗示紅軍與左傾的疑慮遭禁。

可以說,直到蔣經國納入越來越多台灣本土菁英進入治理體系、加上「美麗島事件」後西方世界關注審判結果,某種程度上使得政治與意識形態緊箍咒開始鬆綁,許多舊時的禁忌才陸續重新浮上水面。

蔣經國接下治理台灣的任務後,台灣社會才逐漸轉向多元。(中央社)

台獨與統一矛盾 反「共」又成台灣主流

時序進入1980年代,由於台灣經濟發展突飛猛進,隨着經濟進步、收入提高而來,民眾對於與自己切身相關的議題也就更為關注。「勞工運動」、「消費者保護運動」、「環境保護運動」、「農民運動」、「原住民族運動」、以及「女權運動」等,在整個八零年代風起雲湧。

一方面有社會運動,另一方面社會對於政治的關注也越來越多,特別是1979年「美麗島事件」、1980年「林宅血案」、1981年「陳文成事件」以及1984年的「江南案」,皆讓民眾對政治權利的要求、對蔣家與國民黨的統治不滿升高。反國民黨的政治運動者,加上部分社會運動人士,意圖從過去的「黨外」衝破戒嚴時代的拒馬組織政黨,民進黨就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於1986年成立。

林宅血案緊接在美麗島事件後發生,至今仍未真正破案。(林君穎/多維新聞)

因為民進黨籌設背景結合了反國民黨與社運人士,主要從解決社會與階級問題的左翼情懷出發,因此該黨被認為是在極為右派保守的國民黨對立面、亦即一個「左翼政黨」。甚至,當時最支持打破兩岸僵局、開放兩岸探親的,也是成立未久的民進黨,這在2020年現在,可能是非常難以想象。

然而,民進黨的左翼路線沒能維持太久,由於1991年該黨通過「台獨黨綱」,加上許多海外台獨人士因1987年解嚴後陸續返台投入政治,以及海外台獨活動支持者的金主、許多台灣本土企業主紛紛支持民進黨,資本家的介入,讓民進黨不再那麼左,反而往中間、甚至往「右」靠近許多。

1991年10月,民進黨通過台獨黨綱,間接影響兩岸關係近30年(站立者為時任民進黨主席黃信介)。(中央社)

而因為台獨成為民進黨的新主流、社會與階級議題變成其次,許多社運與工運人士選擇退出民進黨,並陸續成立工黨、勞動黨、綠黨等組織,但在1980年代末期到2010年代中期,可說都不成氣候,無法成為市場「主流」。

主要原因在於,高舉台獨大旗的民進黨,在李登輝的「認識台灣」教育基礎上,於兩次執政後不斷強化台灣的「本土意識」,使台灣新生代越來越認為兩岸是「不同的」、兩岸不是「同一國」,民眾從過去絕大多數的「中國人認同」蜕變成以「台灣人認同」為優勢;再加上部分左翼政黨團體的統派立場,更讓許多民眾認為,那些人就是要搞鬥爭、搞階級對立、是共產黨同路人!

李登輝治下推動的「認識台灣」教材,成為台灣追求本土化與去中國化的工具之一。(Reuters)

為了彰顯兩岸的差異,民進黨在法律、教育、國防、外交各方面都以反中抗中當做要求。十分弔詭的是,民進黨似乎承接了解嚴前國民黨的任務,成為「反共最前鋒」。也因此,台灣社會的反共與「聞共色變」氛圍可說從來沒有消失,反「共」莫名地成為了跨時代的藍綠共識。

左翼 其實一直都在

由於經歷過白色恐怖威權時期,使得台灣社會對馬克思主義與左翼、共黨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視和標籤,許多人在未能全盤理解馬克思思想時,因為兩岸因素就將其簡化成為「惡」的象徵。

即便如此,運作已逾25年的台灣健保體系、近年來勞權意識的上升、青年對低薪與被剝削的不滿等,都是十分「左」且充滿社會主義色彩與階級關懷的。但當權者往往會以一句「不然你給共產黨統治」來搪塞,卻忽視左翼情懷內許多的元素早已存在、或能讓社會更美好。

台灣的全民健康保險就有濃厚的左翼色彩。(多維新聞)

就像大家對喬治奧韋爾(George Orwell)的理解就是《1984》(Nineteen Eighty-Four)、《動物農莊》(Animal Farm)中的反共,卻忽略他反的實際上是斯大林主義(Stalinism)而非馬克思主義或社會主義。而台灣的左派在談論階級問題時,往往又會因政治立場被攻擊。

其實,若大眾能夠靜下心思考就會發現,沒有一個所謂的「主義」能夠解決所有問題。資本主義或自由主義主宰世界迄今,人類確實進步了很多,但也有更多疑難雜症產生。或許,試著從不同角度與視野切入問題,可能還能得到不錯的結果,畢竟,不去試,怎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