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四川貧困戶走下「天梯」 懸崖村3招成脫貧典範
四川省涼山州轄下昭覺縣阿土列爾村又被稱為「懸崖村」,共有164戶居民。時至近日,該村逾半數村民共84戶要告別爬「天梯」的日子,搬入縣城郊區的新建安置樓房,官方指其單位已配置好家具,社區內建有醫療和教育設施。
根據家庭人數,在村民分配的新房中,面積最小為25平方米(約270呎),最大的為100平方米(約1080呎)。村民需要自籌部分入住資金,人均3千元(人民幣.下同),戶均1萬元,即每戶居民最多自籌1萬元,就可以住進新屋。
懸崖村是內地脫貧攻堅的「樣板」村落,至於是否可以放諸全國皆準,外界毋可否認會有保留,但從理解黨政機關的執政思路來看,觀察「懸崖村」的變化確實是其中一個入手範例,況且坊間已不乏揭露脫貧問題的新聞報道,換個位置看看有所得著的一面,也可平衡一下看法。
位於海拔1400多米的懸崖村自2016年起,就已經通過內媒採訪而進入大眾視野之中,之後幾乎每一年中外傳媒都有相關專題報道,持續展示貧困村的變化和改進。
第1招:改善環境「救近火」
要協助脫貧有許多方法,但這個世界是遠水不能救近火,所以講長遠規劃之前,必須先實事求是地改善居民的切身生活環境。
村中老幼要外出離村,一度需要順着懸崖斷續攀爬17條藤梯,與地面垂直距離高達約800米,不時有人在攀爬過程中摔死。貧困村缺乏改造通道的人力物力,所以自2016年7月起,涼山州、昭覺縣兩級政府便斥資贊助該村,由村民於200多天內把藤梯改建,製作出更加堅固和安全的2556級鋼製「天梯」。
以此為起點,上級政府接下來為懸崖村接上水電、手機通信和互聯網,並且修復運輸物資的索道,進一步改善生活品質。在改善硬件的同時,各級政府進而引入產業,以助村民提高生產力。
四川廣播電視台90後女記者高慧玲和同事進行「懸崖村」搬遷的報道,鏡頭前的她談笑風生,十分淡定,但之後爬下「天梯」下山,卻嚇得在車上嚎啕大哭:
第2招:引入產業增生產力
旅遊業發展是意料之內,而早在2018年《成都商報》便曾報道,村民莫色拉博有「懸崖村飛人」之稱,成為當地觀光產業的網紅人物,做網上直播又上過央視算目,後來又成為一名戶外攀岩領隊,月收入3000元。
兩年之後,當地更發展出臍橙、青花椒、油橄欖等農業項目,出現直播帶貨的小網紅。根據內媒報道,村內貧困人口年人均收入由原來2014年的人均不到2000元,到了2019年的增加至6000元左右。
由改善環境到發展產業,內地就曾討論過,是否值得為了發展一條村莊而大興土木,消耗資源在缺乏潛力的地點;或者有見及此,官方安排易地搬遷,既避免好大喜功式盲目建「樣板村」,也給村民多一個人生選擇。
第3招:「易地搬遷」多一人生選擇
用城市人角度看,這個選擇好像理所當然,但考慮到生活習慣和鄉土之情,其間取捨不是想像般簡單。
「懸崖村」逾半數村民告別爬「天梯」的日子,搬入縣城郊區的新建的安置樓房:
村書記帕查有格即透露,易地搬遷的選擇一直都在,但大部分村民不願意離開:「大家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裏,有一些故土情節;這裏光熱條件還可以,適宜居住,糧食產量也還好,就不願意離開。」直到聽說可被安置在縣城周邊地區後,願意搬遷的村民才愈來愈多。
儘管如此,易地搬遷卻不是懸崖村故事的結局,其脫貧成效仍需時驗證。回顧2016年報道,上海彜族評論員傅家傑當時便表示,政府以往將山區少數民族安置到新地方,部分人卻缺乏謀生的技能或語言能力,有些更走上犯罪道路和吸毒,最後又回到他們離開的山區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