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眼中釘」登國務卿熱門人選 特朗普「立威」意在抬價?
美國共和黨籍候選人特朗普上周以強大優勢再度當選美國總統後,最近開始物色內閣要員。最新的消息是,他將提名佛羅里達州的共和黨籍參議員魯比奧(Marco Rubio)擔任國務卿,而眾議員沃爾茲(Mike Waltz)可能被任命為白宮國家安全顧問。
在正式提名之前,不排除特朗普可能還會改變看法。不過,魯比奧、沃爾茲等名字浮出水面,很快引發熱議。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形容,魯比奧和沃爾茲是「鐵杆對華鷹派」,選擇他們清楚表明了特朗普針對崛起中的美國超級大國競爭對手的政策將如何發展。
沃爾茲是眾議院「中國工作組」成員,專門研究華盛頓應該如何與北京競爭。他曾呼籲美國抵制2022年北京冬奧會,並在新冠疫情、新疆、香港等問題上三番五次向中國發難。
美國選舉前幾天,沃爾茲同美國國防部前戰略分析師克羅尼格(Matthew Kroenig)在《經濟學人》發表聯合署名文章稱,下一任總統應該迅速結束烏克蘭和中東的衝突,將戰略注意力集中到應該關注的地方,即「應對來自中共的更大威脅」。
魯比奧對中國來說更是不陌生,這名共和黨參議員是美國國會的反華代表,據說也是特朗普國務卿候選名單上最鷹派的人物。
美國國會近年來提出的好些涉華法案,背後都有魯比奧的身影,包括《維吾爾人權政策法案》和《香港人權民主法案》等。他曾要求關閉所有在美的孔子學院,聲稱中國利用孔子學院擴大在海外的政治影響力;他也推動過多項友台法案,如《台灣關係強化法案》、《以實力促進台灣和平法案》等。魯比奧還力推對TikTok的調查,並呼籲禁止向華為出售任何技術或產品。
這名共和黨少壯派因為鮮明的反華色彩,在新一代國會議員中脫穎而出,他也因此成了北京的「眼中釘」。魯比奧至少兩次上過中國的制裁名單。2020年7月,中國就新疆問題反制美國,宣布對等制裁一家美國機構和四名個人,魯比奧名列其中;同年8月,美國以破壞香港自治為由制裁中國政府部門和香港官員,中國隨後反制,宣布制裁美方人員,魯比奧再次上榜。
內地媒體之前給他貼過的標籤包括「極端反華政客」「反華急先鋒」「共和黨內最偏執激進的反華人士」等等。如今,這名在北京看來劣跡斑斑的參議員可能成為國務卿,主掌美國的外交政策。有同行感慨:「這不是仇人見面分外眼紅嗎?特朗普政府處理美中關係,還沒開始雙方就劍拔弩張。」
如果魯比奧出任國務卿,擺在中美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是,北京對魯比奧的制裁要怎麼辦?中國當年宣布制裁時,官方公告並沒有說明具體的制裁措施,比如魯比奧是否被禁止入境中國。到目前為止,也沒有任何公開信息顯示中國對他的制裁取消了。魯比奧作為被制裁者的特殊身份,對中美展開外交會帶來什麼影響,是一個未知數。
制裁問題給中美高層接觸造成障礙已有先例。中國前防長李尚福當年因被美國制裁,導致中美軍事高層接觸變得尷尬,直到李尚福落馬,阻礙兩國防長對話的這個障礙都沒有掃清。不過,好在從特朗普競選期間的涉華言論看,中美會馬上發生激烈碰撞的預計是貿易領域,國務卿一時半會兒扮演的角色可能還不是那麼關鍵。
也有觀點認為,「鐵杆對華鷹派」入閣讓中美關係堪憂,但未必沒有轉圜餘地。要判斷魯比奧、沃爾茲等人會如何處理對華關係,不能只基於他們過去在國會的記錄,因為美國國會本身充斥濃厚的反華情緒。作為國會議員和內閣成員是兩碼事,一旦出任政府要職,這些政治人物即便繼續維持強硬的鷹派立場,也必須從更具戰略的角度處理美中關係。事實上,對扭轉美中關係影響最大的美國前總統尼克遜,曾經就以強硬的反共立場聞名,最終卻出人意料實現歷史性訪華,結束中美相互孤立。
當然,魯比奧、沃爾茲的能量不能與尼克遜相提並論,美國國內也沒有改善對華關係的氣氛,強勢針對中國、遏制中國發展、拉開美中力量對比相信會是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對華政策主旋律,但中國也還是一個繞不開的課題,美國需要和中國打交道的現實不會改變,無論誰出任國務卿或白宮國家安全顧問,都得顧忌雙方關係的複雜性。
北京又要如何面對昔日的「眼中釘」?中國不會平白無故地解除制裁,但若是華盛頓釋放善意,北京會不會願意下台階,為雙官方的高層溝通創造機會?在這事上,雙方都得各讓一步。有可能特朗普就是有意給中國一個「下馬威」,還沒開局就先把價碼抬高,再以強勢姿態討價還價。中國要如何接招還有待觀察,總之中美關係接下來很難平靜。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