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10萬億究竟是否符合預期?
自10月12日財政部發布會說,「這次化債規模,是近年來支持力度最大的一次。」而後,市場就一直在等待人大批覆流程。終於,11月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後召開了萬眾矚目的新聞發布會。財政部部長藍佛安宣布審議通過近年來力度最大的化債舉措——人大批準的資金分為兩部分:一是6萬億債務限額用於化債,分三年發行,打開了地方政府繼續舉債的空間。這部分是實打實的增量措施;二是未來5年每年從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中安排8000億,累計4萬億,專門用於化債。這部分屬於存量措施,是從原本會新增的地方政府債券里安排出來用於化債,不是單獨新增的額度。總共加起來,10萬億。
還有一個2萬億,是「2029年及以後到期的棚戶區改造隱性債務2萬億元,仍按原合同償還。」這個嚴格來說,不能算進來,畢竟是2029年以後的事情了,而且是「仍按原合同償還」。
按照官方的說法,計劃在2028年之前將14.3萬億的隱性債務降至2.3萬億。這項政策旨在穩住地方債的長期預期,有計劃化解地方隱性債務風險。那麽到底怎麽解讀?更多內容見《果然10萬億!但不是傳統手段的10萬億》,本文想要回答的是,到底符不符合市場預期呢?市場已經回答了。
化債政策發布後,富時A50指數最大跌幅超5%,人民幣短線跳水300基點最高至7.18,市場為何作出如此反應?這是因為,此前,市場預期財政擴張規模在10萬億以上,除了6萬億化債,還有4萬億用於房地產和消費。但是,新聞發布會並未提及後者,這可能未達到市場預期。也因此,大概率周一開盤A股市場會因「不及預期」的走低。
其實,這裏的核心在於中央和市場所認為的「當務之急」是不同的。財政主要任務就是地方化債。
正如藍佛安所說,「當前一些地方隱性債務規大、利息負擔重,不僅存在『爆雷』風險,也消耗了地方可用財力。在這種情況下,實施這樣一次大規模置換措施,意味著化債工作思路根本轉變:一是從過去的應急處置向現在的主動化解轉變,二是從點狀式排雷向整體性除險轉變,三是從隱性債、法定債『雙軌』管理向全部債務規範透明管理轉變,四是從側重於防風險向防風險、促發展並重轉變。從政策效應看,能夠發揮『一石二鳥』作用」。從治理角度來看,工作思路出了根本性變化的時候,數字,還這麽重要嗎?
而在中央發布之前,太多外媒在帶市場的節奏,大摩、美銀,花旗無一遺漏。這些外媒一直敲著邊鼓,經常是半真半假。像這次,「6+4+2」這個數字能對上,但內容卻是大相徑庭。外媒渲染的12萬億都是增量措施。
市場狂熱的情緒,市場里的很多資金,自然是相信了外媒拔高的預期,那麽最終落地的結果出來,就變成不及預期。最關鍵是,市場的預期管理被外媒所引導干擾。因為市場提前按照外媒渲染的去炒作,才會讓本來挺好的一個利好消息,楞是變成了對市場利空。在如何做好預期管理這件事情上,還是有很長的路要走。
但是,也需要清醒的知道,外媒對預期管理的干擾,也只能是起到一時的混亂效果,並改變不了長期趨勢。好的預期管理,可以短暫把利空變成利好,但並不能把利空真正變成利好。壞的預期管理,雖然會短暫把利好變成利空,但也並不能把利好真正變成利空。這只對股市有短期影響,預期管理做得不好,會加劇金融市場短期暴漲暴跌。好的預期管理,是為了減少金融市場短期暴漲暴跌。但預期管理,改變不了股市的長期運行趨勢,只對短期走勢有影響。所以,需要做好預期管理,但也不要只看到預期管理,而忽視了事情本質。
A股投機屬性比較強,容易被市場預期影響,喜歡擅自提高預期而暴漲,又喜歡擅自失落而暴跌。但需要客觀了解到,這次的增量6萬億+存量4萬億,對於化解地方債壓力,是有很大幫助。這歸根結底來說,就是一件好事。當然,對於金融監管層來說,也需要重視預期管理,預期管理改變不了事實,但可以改變心態。而在金融市場和輿論里,心態很重要,因為心態會影響信心。而信心是現代金融和經濟體系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