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雙十演說重申「互不隸屬」 將台灣推向更危險境

撰文:陳鄭為
出版:更新:

賴清德自今年5月20日上任以來,在對兩岸關係的表述上明確走向對抗路線。從就職演說中首次提出的「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到今(10)日的雙十演說中進一步強調「台灣人民」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對立,這一系列言辭顯示出其在兩岸關係上更具攻擊性與挑釁性。尤其是10月5日的「祖國論」發表,賴清德更進一步指明「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能成為中華民國人民的祖國」,這種言論無疑是對北京的直接挑釁,也為未來兩岸的對抗埋下更大的隱患。

綜觀賴清德的這種立場激化不僅僅是在演講中的表達,更體現在他自上任以來逐步推動的具體政策上。其一,他在國際場合上更頻繁地使用「台灣」來表述,而非「中華民國」,這與蔡英文在國際舞台上小心翼翼的表述形成鮮明對比。諸如蔡英文多次在演講中強調「中華民國」的憲政體制,儘管橫空創造「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詞彙,但其特意與「台灣」互相結合,尚且懷抱避免激怒北京的司馬昭之心,還片面期待能以此維持台海局勢的穩定。

10月10日,賴清德於台灣總統府前發表任內首次雙十演說,強調兩岸互不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權代表台灣」。(台灣總統府提供)

反之,賴清德則選擇了更加激進的路線,這樣的表態明顯是對兩岸現有共識的一種背離。先行比較賴清德與蔡英文在用詞選擇上的迥異,蔡英文2016年10月10日於上任後首次的雙十講話中,選擇了如「中國大陸當局」、「北京當局」等詞彙表述,儘管「不盡理想」,但至少顯示出她對維持兩岸對話渠道的重視,也反映出她希望在維持現狀的基礎上,減少兩岸的摩擦,創造和平穩定的環境。

尤其蔡英文彼時特別提到「新政府會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其他相關法律,處理兩岸事務」,並言及「1992年兩岸兩會會談的歷史事實」,這是過去兩岸對話的重要基礎,也是兩岸之間能夠維持和平的關鍵所在,曾出任陸委會主委的蔡英文對於哪些用詞理應出現,以表政治立場的彈性與敏感性,瞭然於心。

然而,在賴清德最新的雙十講話中,對於這些關鍵詞的使用則失之闕如。他在兩岸關係論述上,不意外地揚棄代表「九二共識」的「兩岸兩會會談的歷史事實」,甚至隻字未提《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不僅與蔡英文的兩岸論述形成了明確斷裂,反而還重複強調「台灣人民」(13次)和「中華人民共和國」(2次)之間的對立關係。

10月10日,賴清德於台灣總統府前發表任內首次雙十演說。(台灣總統府提供)

這樣的用詞選擇,顯示出賴清德意圖在兩岸議題上與蔡英文路線劃清界限,甚至挑起更大範圍的爭端。特別是在他多次使用「互不隸屬」這一表述時,已明確表露出他不願延續過去的和平對話政策,反而更加偏向激進的兩岸政策。

這種用詞上的差異,不僅反映了賴清德與蔡英文在兩岸問題上的態度差距,也體現兩人在政治路線上的本質不同——儘管同為民進黨籍領導人的蔡英文與賴清德,兩人政治立場與意識形態路線同樣不受北京立場青睞,但回顧蔡英文在她的領導時期,確實還試圖尋求平衡,猶在張力邊緣避免過度挑釁北京,以維持台灣在國際社會的支持。而賴清德的激進立場,則明白在兩岸重大矛盾上跳舞,使台灣陷入更為危險的境地。

10月10日,蔡英文與陳水扁出席台灣總統府前雙十典禮。(台灣總統府提供)

毫無疑問,賴清德的立場激化將給台灣的未來帶來了不可忽視的風險,尤其構成對台灣安全的挑戰與潛在危機。首先,賴清德在演講中多次強調「互不隸屬」的立場,這樣的表態無疑會引發北京更強烈的反應。北京對於台灣的任何挑釁行為都持高度敏感的態度,賴清德的言論可能會促使北京採取更為強硬的措施來回應,例如自9日清晨到10日清晨為止,已共計有27架次解放軍機、9艘次解放軍艦持續在台海周邊活動,其中15架次解放軍機曾跨越海峽中線及其延伸線,進入北、中部及西南空域,以示警告。

其次,賴清德的這種對抗性言論也可能會使台灣在國際社會中更加孤立。儘管美台關係貌似日益緊密,但美國對台政策始終遵循「一中政策」的框架,這意味著即便美國向台灣提供軍事支持,也不會承認台灣的主權地位。賴清德的政策有可能會打破這一微妙的平衡,使台灣失去部分國際支持。特別是在中美競爭加劇的背景下,台灣如果選擇過度依賴美國的支持,反而可能使自己陷入更大的外交困境。

10月10日,賴清德於台灣總統府前發表任內首次雙十演說,強調兩岸互不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權代表台灣」,這樣的表態無疑會引發北京更強烈的反應。(台灣總統府提供)

此外,賴清德的言辭與政策立場,絕對會激起北京官方的強烈反應,導致台灣遭受更多的國際壓力。例如,隨著賴清德對「兩國互不隸屬」的立場越發明確,北京勢必加大在外交領域對台灣的壓力,進一步削弱台灣的國際空間。這種局面下,台灣不僅會在國際上遭遇更大孤立,也會使台灣內部承受更大的政治壓力,甚至可能面臨來自北京更直接的軍事威脅。

此外,在賴清德發表雙十講話前,早於本月5日提出的「祖國論」可謂「暖場」,不偏不倚確認了他在兩岸關係的激進立場。他在講話中明確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能成為中華民國人民的祖國」,並強調台灣的主權獨立性。這一論調,無疑是在針對北京多年來對台灣主權的主張,並且是一種直接挑戰北京的言辭。

賴清德接受媒體專訪表示,中國要併吞台灣其實不是為了領土的完整,否則為什麼不拿回在清朝璦琿條約割讓給俄羅斯的土地?圖為賴清德9月2日主持將官晉任授階典禮。(台灣總統府提供)

相比之下,蔡英文在2016年雙十演說中則強調,「我們會盡最大努力來維持兩岸之間的對話與溝通機制」,並呼籲兩岸領導人應該「共同展現智慧和彈性」,以模糊、曖昧的態度解決問題。蔡英文在任內,雖然也面臨來自北京的壓力,但她始終堅持「維持現狀」的政策,避免台海局勢進一步惡化,但如今,對於「兩岸維持現狀」的努力,在賴清德身上已然看不到。

總的來說,相對蔡英文在兩岸關係不睦、缺乏政治互信基礎下,依舊還強調對話與合作,試圖在現有框架下尋求和平解決兩岸問題,賴清德已經表態,「一不做二不休」,選擇了更加直接且激進的對抗性立場:無論是在演講用詞上還是在具體政策表述上,他的立場都明顯偏向挑釁與強硬,促使未來的兩岸政策更加悲觀且具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