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5周年|全方位歷史性躍升 未競之業有待接力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當1949年毛澤東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宣告「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的時候,中國才剛剛結束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100多年的內憂外患的苦難歷史,依舊是一個積貧積弱的落後農業國家。然而,75年的今天,中國在經過數代人的持續努力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崛起,已經躍升為舉足輕重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儘管中國在過去75年中走過不少彎路,至今仍然面臨諸多未競之業,但無可爭辯的現實是,近代以來無數中國仁人志士所夢寐以求的繁榮富強理想正在相當程度上成為現實。

誠然,如果進行橫向對比,當前中國內地依舊在諸多領域與歐美髮達經濟體存在不小差距,比如,民主法治、社會福利保障和科技創新仍有亟待彌補的短板。不過,這背後存在一個社會發展階段的問題。如果進行縱向對比,不難發現,在新中國成立至今的75年時間裏尤其是改革開放的40多年,中國走完了西方兩三百年的工業化進程,製造業規模全球最大,絕大多數人都過上現行標準下的小康生活。

1949年新中國剛建立時,百廢待興,晚清閉關鎖國造成的落後與鴉片戰爭以來的內憂外患、戰亂導致新中國初期的社會發展水平十分落後,多數人的生活非常貧困。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在國家統計局成立的1952年,GDP僅有679.1億元人民幣,人均GDP為119元人民幣。到了啟動改革開放的1978年,GDP仍然只有3645億元人民幣,人均GDP為381元人民幣,在世界範圍內依舊十分貧窮、落後。

得益於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騰飛,中國開始迅速趕上世界發展浪潮。2023年中國GDP已經超過126萬億元人民幣,人均GDP增加至89358元人民幣,遠遠超過建國初期的水平。巨大而迅速增長的背後,是中國經濟總量在全球的比重由1952年的很小比重到1978年的1.7%,再到2023年的17%左右,中國得以從長期以來的低收入國家崛起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堪為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巨大經濟增長奇蹟。

據測算,從1979年到2023年,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為24.8%,居世界首位。這樣的場景,這樣的歷史性躍升和國家鉅變,是100多年前陷入內憂外患、面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的中國人所根本難以想象的。近年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出現,其中一個關鍵的崛起力量便是來自中國。

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門城樓,毛澤東在開國大典上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VCG)

伴隨着經濟騰飛和國家歷史性躍升,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生活方面,新中國是在舊中國的爛攤子基礎上開始建設的,那時候生產力十分落後,物質高度匱乏,吃不飽、穿不暖是普通人生活的常態,大量的人在條件艱苦的房屋中居住,絕大多數人在平常狀態下一輩子都未曾離開家鄉。到了1978年,生產力水平有所進步,物質條件有所改善,但大量的人仍在温飽線掙扎,穿的衣服十分單調,17.92%的城鎮人口住的房屋結構單一,82.08%的農村人口以平房為主,絕大多數人的生活範圍嚴重侷限在家鄉。

但隨着改革開放的快速推進,中國人歷史性地解決温飽問題,物質條件得以根本性改善,多數人的衣食住行相比於1949年有巨大變化,電視、冰箱、洗衣機、手機、汽車、網路已成為家庭生活的標配,2023年底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達66.16%。

人們穿的衣服豐富多樣,以馬面裙、漢服為代表的國風國潮商品日益流行起來。人們的居住條件大幅改善,連相對落後的農村都已普遍進入樓房時代。人們的交通出行條件發生根本性變化,高速公路、高速鐵路、飛機大規模普及,遠距離旅遊乃至出國遊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奢望。截至2024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近11億人,網絡購物、移動支付極為便利。

在基礎設施方面,中國內地全方位發生深刻變化,曾經那個交通閉塞、出行不便、基礎設施匱乏而又落後的國家徹底成為過去。1949年底中國鐵路通車裏程僅2.2萬公里,公路通車裏程僅8.1萬公里,沒有一條高速公路,但到了2023年底,鐵路營業里程達15.9萬公里,其中包括佔世界高鐵三分之二以上的4.5萬公里高鐵營業里程,公路里程達544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8.4萬公里。中國已經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和港口集群。

快速發展的高速鐵路是中國基建成果的一個突出體現。(VCG)

1949年中國的能源基礎十分薄弱,但如今已是世界能源生產第一大國,新能源技術研發和應用走在世界前列。75年以來,中國水利面貌發生巨大變化,一系列重大工程的落地,有效調節了水利資源。1949年的中國尚是一個人們聯繫不便的農業社會,但如今的中國人已生活在高度便利的訊息化時代。中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5G網絡,2023年末5G基站數達337.7萬個,佔全球5G基站總數比重超過60%。

在教育、衛生和社會保障方面,中國的變化是歷史性的。1949年中國約80%人口不識字,大學在校生只有10多萬名,但經過75年的發展,教育的普及性得以空前提升。近年來,小學學齡兒童淨入學率接近100%,2023年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4763.19萬人。中國醫療衛生機構數、牀位數、衛生人員總數從1949年的3670個、8.5萬張、54.1萬人躍升到2023年的107萬個、1017萬張、1524萬人,生物醫藥技術大發展。

1949年的中國是一個多數人毫無保障的社會,一旦遭遇意外、疾病或衰老,往往只能聽天由命,但2023年的中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達10.66億人,參加失業、工傷保險人數分別達2.44億人、3.02億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為13.3億人。儘管中國的社會保障水平和公平程度都存在不少問題,但一個基本事實是中國已經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

在科技創新方面,當今中國儘管仍有不容忽視的短板,但相比於75年前,已有巨大進步。1949年的中國科技力量十分薄弱,但經過多年的持續努力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2013年起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2023年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佔GDP之比為2.64%,超過歐盟國家平均水平,研發人員全時當量連續11年居世界首位。

無人機技術的發展是中國在科技創新領域獲得突破的一個案例。(資料圖片)

儘管科技創新產業仍然面臨大而不強、全而不精的困境,但中國已在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衛星導航、量子訊息、核電技術、大飛機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取得重大成果。尤其是在新能源和綠色轉型方面,中國經過多年的努力,已走在世界前列,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9年位居全球之首,以雙碳為目標的節能環保產業卓有成效。

在青年事業和文化方面,75年來發生了巨大變化。得益於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全球化背景下網路訊息技術突飛猛進,當今中國青年無論受教育的廣度、比例還是高等學歷佔比,都遠遠高於75年前。相比於過去,當今青年群體的多樣性、與世界接軌的程度有根本性提升。

1949年中國的文化事業普及程度很低,人們文化生活比較單調,但今天中國的文化事業高度普及,文化產品的多樣性遠超以往。以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為例,2023年末的數量是1949年的59倍、325倍。儘管中國文化事業發展依然存在許多短板,比如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危害和過於強烈的意識形態宣傳色彩,但不能不承認,文化事業普及範圍是有史以來最廣泛的。

中國的歷史性鉅變和躍升是數代人努力的結果,是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在世界舞台大顯身手的結果。但在巨大而耀眼的成績背後,是中國依舊面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發展大局仍然不時遭到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侵蝕,是教育、科技、創新和民主法治、人權保障、社會活力仍有諸多不容迴避的短板。

不久前,習近平在二十屆三中全會的情況說明中開宗明義地表示:「實踐充分證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國大踏步趕上時代,靠的是改革開放。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靠的也是改革開放。新時代新徵程上,要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仍然要靠改革開放。」在中國75年的時代進程中,改革開放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轉折作用,是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和經濟騰飛的關鍵一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挑戰和任務。新中國建立75年的未競之業,過去多年發展過程中未解決或累積的問題,改革開放以來確立的現代化目標,都有待於進一步改革開放,有待於今人的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