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5周年|中國向何處去?

撰文:泉野
出版:更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但每一代人中總有人在追問同樣一個命題:中國向何處去?

一百多年前,當清王朝如「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時,對「中國向何處去」的追問從來沒有如此急迫過。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接連而起,各種救國方案輪番出台,但都以失敗告終。國學大師王國維1927年6月2日在頤和園魚藻軒投湖自殺,不管是「殉清」還是「殉文化」,都昭示着一個社會在轉型期間的重重危機,這種危機不僅是社會現實上的,更是文化思想和價值信仰方面的。

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講座教授王德威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沒有晚晴,何來五四?同樣地,沒有五四,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也不會給中國送來馬克思主義,更不會有中國共產黨,更遑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完成建黨、建國之後,「中國向何處去」的命題仍在不同歷史關頭懸在面前。尤其是經歷過反右運動、文化大革命的內耗,整個國家不僅在經濟層面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文化思想和價值信仰亦處於摧枯拉朽的邊緣,鄧小平啟動的改革開放,成為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中國最終也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中國一定做對了什麼,面對實實在在的「中國奇蹟」,這是很多人的疑問,也是左右派的共識。

鄧小平以南巡的方式再次「撥亂反正」,意在確立中共仍將堅定不移改革開放的形象。(今日中國)

時間拉回到當下,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距離中共十九大確立的第二個百年目標,也即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還有25年,面臨內外變局,中國這一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彷彿又走到了十字路口,人們迫切地想知道,經過改革開放以來多年的高速發展,當中國經濟進入中低速發展新常態,現代化強國目標如何如期實現?「大發展小問題,小發展大問題,不發展全是問題」,當經濟發展轉入中低速併疊加高速發展遺留下來的結構性矛盾和問題,中國該如何有效凝聚社會共識團結一致向前看?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以及一觸即發的台海危機,中國真的做好了「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的準備了嗎?

從官方層面來看,任爾東西南北風,道路和方向是明確的,那就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所以並不存在「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需要做的只是如何在既定方向和道路上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如何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如何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在第二個百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對於當前面臨的經濟復甦乏力等問題,以及國際場域動輒以「中國經濟見頂論」、「中國崩潰論」等唱衰中國,官方透過算大賬、算長遠賬,得出的結論是「我國經濟的基本面及市場廣闊、經濟韌性強、潛力大等有利條件並未改變。」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24年3月27日在北京會見美國工商界和戰略學術界代表,強調中國經濟是健康、可持續的,中國的改革不會停頓,開放不會止步,歡迎美商繼續「投資中國、深耕中國、贏在中國」。(新華社)

在民間層面,隨着經濟下行壓力的持續累加和傳導,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以來人們對公權力的不信任感加劇,對法治也越來越缺乏信心,使得即便疫情結束,人們對未來的預期和信心仍持續低迷。「中國向何處去」反映在民間層面,顯然不關乎根本性的方向和道路問題,而是關乎中國能否擺脱「以權力為中心」進而真正推動「以人民為中心」以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中國能否強化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的同時給予地方和社會應有的空間和活力;中國能否從「管制思維」過渡到「治理思維」進而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中國能否在將強未強的今天避免掉入「修昔底德陷阱」不犯顛覆性錯誤……

外部世界往往容易放大中國官方和民間的矛盾,想當然地認為「中國向何處去」這一命題在官方和民間層面存在根本分歧,甚至兩者在方向上是對立的。而熟悉中國的人都知道,這並不符合中國實際。用台灣學者吳啟訥的話來說,在思維上,中國政治文化的特質是中庸和漸進,不存在絕對的「崩潰─重建」圖景和「推倒─重來」模式,不存在「前三十年─後三十年」的對立,所有的創新都建立在不斷從歷史教訓中學習和不斷有效連結歷史資源的過程之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這個論述,就是在這一與實踐過程相連結的思辨過程中建立起來的。

一生致力於研究中國現代化與現代性問題的金耀基先生,在《中國文明的現代轉型》一書中這樣總結道,「在過去一百五十年中,中國的歷史之路充滿挫折與傷痛。一方面,外力之侵害不絕(如清末西方包括由亞入歐的日本帝國主義之殖民瓜分及民國時期日本之侵華),大大扭曲了中國正常的發展;另一方面,國內自身的種種負能量(如軍閥之割據、內戰等)也使國族陷於長期的劫難。」

金耀基為任期最短的中大校長,擔任兩年後就榮休。前一任校長李國章請辭加入政府後,任副校長的金耀基臨危受命,短時間已經歷過不少問題,包括迎新營淫褻口號事件、力排眾議支持中大與科大合併、政府削減大學經費等。(學校網頁)

但是,自洋務自強運動以來,維新改革以及清末新政、辛亥共和革命、五四新文化運動、北伐、抗日、共產黨建國、1949年後國民黨在台灣推行經建與憲政民主、1978年大陸改革開放撥開「文革」的陰霾,推動「四個現代化」,中國始終有一股正能量。金耀基說,中國在種種逆境中,百折不回、有方向性地往前發展,這一股歷史的正能量就是斷斷續續、延綿不絕的中國現代化運動。正是這個一百五十年的中國現代化運動,造成了中國的巨大的「社會轉型」,而這個社會轉型事實上是中國文明的轉型,由一個前現代的農業文明轉向一個現代的工業文明。

所以站在新中國成立75年的節點來回答「中國向何處去」這一命題,方向和道路已經明確,只要中國堅持改革開放基本國策不動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推動法治建設,在根本問題上不犯顛覆性錯誤,即便在某個階段會退一步,終究會在進兩步、進三步之後不斷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