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要對民粹民族主義狂熱現象大聲說不

撰文:鄧峰
出版:更新:

在短短三個月內,蘇州、深圳接連發生日本人遇襲事件,引發輿論場對於中國社會民族主義敘事的爭論。不少人擔心,蘇州、深圳發生的日本人遇襲事件會否是近些年來持續升温的民族主義敘事滑向極端的一個惡果。但從蘇州、深圳兩地披露的案情來看,犯罪嫌疑人都無固定職業,尚無證據表明他們的作惡行為是報復社會的無差別攻擊,還是反日民族仇恨使然。正因這樣,調查清楚案情真相格外重要。

放在更大維度來看,不少人所擔心的民族主義敘事滑向極端是不容忽視的問題,理應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要防患於未然的風險。長期以來,世界秩序都是以民族國家或主權國家為基本競爭單位,在此過程中產生的民族主義是自然而然的現象。但凡事推向極端,都容易走火入魔。超出合理範圍的民族主義是長期以來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出現紛爭的一個關鍵因素。20世紀的歐洲和日本所肆虐的極端民族主義,都曾給各自社會乃至世界帶來嚴重災難,猶太人和中國人都曾是受害者。

晚清中國發生的義和團運動,儘管有樸素的反對殖民列強欺凌的愛國主義色彩,但在高度封閉、愚昧的認知和晚清統治者的誤國誤民操弄疊加影響下,由於中西方巨大的實力差距,給當時中國社會造成深重的災難。這說明愛國行為、民族主義行為應該在開放、包容、法治的環境下,合乎現代文明、常識理性和國家發展大局,否則的話,一旦滑向極端,看似是愛國行為,實則往往會帶來事與願違的惡果。

2024年6月28日,中國蘇州日本人學校襲擊事件的傷者胡友平26日因傷重離世後,日本駐華大使館降半旗,並在微博上發文致哀。(日本駐華大使館微博)

新中國建立初期,便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國與國交往的基本原則。儘管當年在冷戰和極左環境疊加影響下,中國社會十分封閉、保守,殘酷的政治運動頻發,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依然具有超越狹隘、極端排外的民族主義的積極意義。改革開放後,中國將和平與發展當作世界潮流,與美國、蘇聯、日本和周邊國家改善關係,從而為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營造了和平友好的外部環境。近些年來,為了超越狹隘民族主義,中國又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倡導國家之間和諧共處。這說明狹隘排外的民粹民族主義既不符合世界潮流,又與改革開放以來的路線相背離。

狹隘排外的民粹民族主義往往只會帶來撕裂,阻礙國家進步,最終代價由全社會埋單。中國古代思想家老子說過,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一個社會能取得多大程度的進步,歸根結底在於多大程度挖掘民眾的潛力。那怎樣挖掘民眾的潛力?除了教育進步和社會公平之外,關鍵在於有一個多元、包容、寬鬆、開放、尊重常識理性、與世界融合發展的社會環境。如果一個社會的民族主義情緒被無限泛化、擴大化,造成人人動輒得咎,民眾生活在提心吊膽的氛圍中,是不可能有希望的。

改革開放的最重大意義便在於把民眾從極左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讓民眾能有機會在一個相對寬鬆和開放的環境下發揮自身聰明才智,從而帶來了國家的進步。今後中國若想進一步發展,全面實現現代化,只能進一步推動改革開放,以更大力度發揮民眾的潛力,其中一個關鍵是創造多元、包容、寬鬆、開放的社會環境。

然而,不少跡象顯示,近年來,狹隘排外的民粹民族主義已有撕裂中國社會和侵蝕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發展大局的風險。許多人把對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的理解推向狹隘的極端,網絡上時不時便會湧現大量造謠抹黑、上綱上線、惡意攻擊他人的聲音,不少人甚至趁機借渲染民族仇恨來收割流量,造成惡劣的影響。作家方方、上海醫生張文宏所遭遇的網絡暴力,便是有力例證。

儘管義和團運動的爆發有值得同情理解之處,但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應該要防止類似於義和團那樣的民粹民族主義狂熱。(資料圖片)

在生活中,近年來,時不時會聽說有人被莫名造謠中傷,有人因為穿的衣服與和服相似而被盤問或指責,其中包括一些願意與大陸走近、希望促進兩岸或陸港交流的人,僅僅因為一些脱口而出的尋常言論而遭到惡意舉報。這樣的事情如果發生多了,勢必會讓那些真心希望推動中國進步的人感到寒心,會破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所辛苦建立的國家形象。

2022年6月中聯部原副部長于洪君表示,目前網絡上有人把同西方、美方對話溝通的主張視為恐美親西,這種情緒嚴重影響開展理性的對外交流,特別是與美國和西方的交流對話。他還指出,「特別要警惕打着『愛國』旗號的激進民粹主義的極端民族主義狂熱」,「現在,我們同外部世界的關係很複雜,有人說要四面出擊了」,「民眾的情緒是國民意向的反映,我們的對外關係、國家對外政策取向,不能允許簡單化詮釋和誤讀曲解,不能完全被偏激的和有失理性的民意所綁架」。

歷史和現實在反覆警示,民族主義、愛國主義要合乎現代文明,要保持清醒和理智,切勿被狹隘排外的極端思潮扭曲。義和團的慘痛歷史教訓歷歷在目,改革開放以來和平與發展帶來國家進步有目共睹。無論發生在蘇州、深圳的日本人遇襲事件是不是偶發個例,中國社會都要對民粹民族主義狂熱現象大聲說不,要通過人文教育、社會公平、民主法治等領域的積極工作來遏制極端思潮。因為一個更加多元、開放、文明的中國,既是世界所希望的,又是合乎中國人福祉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