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驚一場的「持證上網」 勿讓民眾誤解政策偏離改革開放大方向

撰文:應濯
出版:更新:

一個月前引發輿論爭議的網號、網證制度近日已有最新進展。8月27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局長表示,國家推行網絡身份認證服務以後,用戶多了一種更安全、方便的選擇,原有的網絡身份認證方式仍可繼續使用,用戶不使用網號、網證也可以正常上網。這意味着公眾擔心的「憑號上網」、「持證上網」是虛驚一場,今後仍可正常上網。

7月26日,公安部和國家網路訊息辦公室聯合起草《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提出由國家統一建設的公共服務平台,為自然人提供申領網號、網證以及進行身份核驗等服務。起初這被許多人解讀為今後不再讓各個網路平台分散管理網民身份訊息,而改為帶有官方背景的公共服務平台統一管理,網民若想正常上網,將不得不申請公共服務平台統一管理的網號、網證。

網號、網證制度甫一提出便迅速引發公眾的疑慮。許多人擔心公共服務平台統一管理是否有違法治精神和比例原則,是否會強化本就超出合理範圍的網絡管控,是否會侵蝕公民的自由和隱私。當時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勞東燕、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沈巋等多位法學教授提出不同意見,但均被刪帖。如今,公安部的回應「用戶不使用網號、網證也可以正常上網」消除了疑慮,意味着「持證上網」不會上演。

不過這也說明勞東燕、沈巋等法學教授對網號、網證制度的不同意見不應被一刪了之,而是應該予以充分尊重和保障。他們的不同意見既是憲法和法律所應保障的公民自由,又在相當程度上反映公眾的心聲,是公共治理不能不集思廣益的意見。

改革開放把中國送上了崛起之路,這背後離不開日漸多元、開放和包容的社會環境。圖為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前沿陣地上海浦東。(VCG)

回看整個事件,不能不追問的是,為何網號、網證制度甫一提出時被許多人解讀為「憑號上網」、「持證上網」?究竟是起初公眾過度憂慮,還是公安部在得知公眾的憂慮後對網號、網證制度有所修正?目前尚難以斷言,但能確定的是,開放、包容、多元的社會環境是中國進步的基石,網絡管理應該充分兼顧自由與活力。這既是改革開放以來內地社會的成功經驗,又是未來內地持續發展的必要前提。

不久前,習近平在二十屆三中全會的情況說明中開宗明義地表示:「實踐充分證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國大踏步趕上時代,靠的是改革開放。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靠的也是改革開放。新時代新徵程上,要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仍然要靠改革開放。」既然這樣,作為從屬於國家治理的網絡管理,理當堅守改革開放的大方向。

起初公眾擔心網號、網證制度會否造成「憑號上網」、「持證上網」,歸根結底是對網絡管理能否堅守改革開放大方向的疑慮。許多時候,政府部門的初衷是一回事,公眾怎麼想又是一回事。無論公眾的想法是否合乎政府部門的初衷,但只要公眾擔心某項政策或某個制度會否偏離改革開放大方向時,便應引起政府部門的反思。畢竟,比政策文件和制度宣示更重要的是民意走向。

近些年來,儘管國家決策層總是反覆宣示堅守改革開放的決心,但一些部門或地方的政策在推行過程中屢屢被許多人理解為偏離改革開放大方向。造成這種落差的原因是多重的,其中一個原因是一些部門或地方在制定政策時溝通不足,對民意走向的認知存在偏差。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無論公眾起初對網號、網證制度的疑慮是誤解還是有據可依,都足以啟示今後公共治理應該努力傾聽民意,不要造成誤會,而是要讓民眾在實際生活中切實感受到改革開放大方向穩步向前,相信國家未來會進一步趨向多元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