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資跌至30年來新低 中國開啟外資保衛戰
最近在大連出差,到酒店附近的便利店買東西,店家熱情招呼一名排在我前面的外國旅客,還秀了好幾句英語,贏得旅客連連點贊。店家笑說:「好幾年沒說了,都生鏽了。」
閒聊中得知,因為便利店開在涉外酒店旁,經常有外國旅客光顧,為了方便做生意,店家自學了一些簡單的英語。可新冠疫情那幾年期間,大連幾乎看不到外國旅客,他也沒了說英語的機會。直到最近幾個月,到大連旅行的外國人多了起來,店家又重新溫習英語,一見到外國旅客就忍不住練上幾句。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作者為楊丹旭。
最近走在北京街頭,同樣有一個很直觀的感受,「洋面孔」明顯多了。往來中國的國際航班顯著增加,加上中國向好些國家開放免簽入境,到中國出差、旅遊的外國人比疫情期間增加了不少。
「洋面孔」是開始回流了,但是外資對中國市場的興趣似乎還沒有回溫。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5月份中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又下滑了,延續了去年6月以來的跌勢。今年前五個月,中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同比下降28.2%,與今年前四個月同比下降27.9%相比,跌幅進一步擴大。
高層顯然也是著急的,今年以來,在部署吸引和利用外資工作上動作頻頻,國務院2月還印發了《扎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行動方案》。
官方近期又打響外資保衛戰,短短一週兩次提到穩外資。上週三(6月26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門研究了利用外資工作,指出要深化重點領域對外開放,落實製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措施「清零」要求;要一視同仁支持內外資企業參與大規模設備更新、政府採購和投資等;還提出要打造「投資中國」品牌。
中國副總理何立峰星期一(7月1日)在外資工作座談會上也要求,進一步放寬市場准入,破除不合理限制,把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轉化成實實在在的引資優勢;外資大省在吸引外資上「要扛起責任、發揮更大作用」;要積極探索適應新形勢的引資新思路新模式。
這幾年外資在中國的動向一直受到關注,外資撤離中國的消息時不時傳出。外資在中國的處境、對中國的態度變化,受到很多因素影響,有中國國內的原因,也有國際大環境的因素。
早在前幾年,中國對外資的吸引力已在減弱,一個重要原因是要素成本上升。人口多、市場大,產業鏈完整、製造成本低,一直都是中國的優勢。但在中國的土地、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上升後,不少產業轉移到越南、印度等國家。
越南媒體上周引述越南紡織服裝集團數據報道,今年前五個月,越南紡織服裝出口額達到近160億美元,同比增長5%;越南也超越中國,成為美國最大的服裝供應國。
受地緣政治影響,外商對於在華投資也變得更謹慎。雖然中國市場大,但外企在中國製造的產品,很大一部分還是得銷往其他國家。以美國電動汽車巨頭特斯拉為例,去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中,在上海生產的特斯拉佔了四分之一。
眼下中國與西方的摩擦不斷,歐美正設法重構一條「去中國化」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貼上「中國製造」標籤的產品,很可能被捲入地緣政治爭端中,因而面對更高關稅,甚至可能因為人權、國家安全等問題,面對出口限制風險。對很多長期投資中國的外企而言,一走了之是不現實的,但很多外商也不願意在局面明朗前加碼在華投資,而是更傾向按兵不動。
中國內部的環境也在發生改變,目前中國經濟前景不明朗,加上近幾年外部環境惡化後,官方更重視安全,個別外企在中國面對的安全調查,也在外商圈子裏形成寒蟬效應。
此外,外企在中國面對的商業環境和競爭壓力,與過去也不可同日而語。「內卷」的環境逼著很多中國企業不斷優化供應鏈管理、經營效率,不僅能與跨國企業在同維度上競爭,甚至還更勝一籌,外企在中國躺著都能賺錢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40多年,外資在中國的企業數量中佔比不高,但提供了可觀的就業、稅收和進出口額。中國經濟規模增長後,外資在這些方面的貢獻比率下降,但它們仍然關係到中國與世界經濟的聯繫,也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目標必須依賴的一股力量。
眼下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召開在即,外界高度關注中國即將出爐的改革方案,包括官方將對外資釋放什麼樣的信號。外資是聰明的,也是敏感的,雖然看上去與中國的改革沒有直接聯繫,但外資的流動往往具有風向標意義,也是中國改革的晴雨表,如果不久後外資重新回流,說明中國的政治、經濟環境發生了積極變化,反之也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