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小英的政治攻略:溫情牌攬本土民心 外交避重就輕
蔡英文學者出身,又受多年政務官生涯浸淫,練就一派菁英氣質:頭腦清晰、神色端莊、語言慎密。
其幹練表現雖為民眾欣賞,但他們總覺跟這位學者官僚隔膜重重: 她能否體察民情,與普羅大眾聲息互通?抑或只懂閉門造車,活在數據與理論雲端,對人間現實一無所知?
經歷四年前選戰敗北,蔡英文已對民眾心中疑惑洞若觀火。是次捲土重來,她特意撰寫《英派:點亮台灣的這一哩路》一書,以示其深諳世故又滿懷溫情,務求取信於民。
《英派》塑造了一個少為人見的蔡英文:處事老練、盤算精準、善結人緣又悲喜形於色。
政治:運籌帷幄 不只是個學者官僚
據書中所述,她四年來走遍台灣東西南北,「一步一腳印」,親身感受民眾的喜怒哀樂,傾聽段段真實故事,又帶領民進黨走出廟堂,投身街頭社運,與民間同呼同吸。
蔡英文一心要告訴讀者,書中政綱都提煉自「在地」見聞,而非學術空想。其能力亦不止於智謀籌劃,民進黨所以能走過高山低谷,浴火重生,實有賴於其精明政治判斷。
有別於香港政客,蔡英文敏於適應政治消長與世代轉型。以太陽花學運為巔峰,台灣政壇四年來幾許風雨,公民團體與政治素人異軍突起。對此她坦言即使國民黨成大眾公敵,民進黨仍為昔日醜聞所困,無法乘人之危,撈到政治甜頭,只可能「虛心參與」。
故此於多場社會運動,她都指示黨員於街頭聽從指揮,於議會縱橫配合,千萬不要搶登大台,反客為主,由是消弭群眾抗拒,自然而然地融入主流;於台北市長選舉,她又力排黨內眾議,支持素人柯文哲參選,順從民心,以退為進,轉而令綠營於「六都」選舉中大獲全勝。
如此事跡,皆為表明她蔡英文可不是呆板學者而已,還有本事作正確政治判斷,打贏選戰,又展示其深邃認知,明瞭社會陷入「代議民主失效」,成制聲名掃地,政黨只能兢兢業業,以改革形象重建互信,以固民心。
蔡英文坦言即使國民黨成大眾公敵,民進黨仍為昔日醜聞所困,無法乘人之危,撈到政治甜頭,只可能「虛心參與」。
經濟:再造產業 實現「在地希望」
《英派》不乏長篇經濟分析:自九十年代中期,台灣產業外移,就業及投資機會短缺,人才資金外流,導致更多企業離台赴外,引發惡性循環;工資水平亦長年不振,社會流動停滯,觸發世代之爭。
至近年中國大陸發展自家供應鏈,再毋須台灣供應商效勞,舊有出口產業成強弩之末,氣若浮絲。台灣惟有以創新科技為本,打造全新產業,再造經濟結構,方有出路可言。
知識份子或對此抽象分析點頭稱是,但一般大眾只覺搔不着癢處,讀起來好像厲害無比,但落實到日常生活,此宏大遠見又與我何干呢? 《英派》大半部書都花在回應此問題,藉訴說蔡英文四年遊歷見聞,以「小確幸」人間溫情,傳達政綱理念。
她拜訪創科工作室,向年輕創業者請教前線經驗,又視察碩果僅存的本地鞋廠,與幾代業內人士傾談,發掘中小企生存之道。於遊歷過程中,她不忘與各地弱勢社群相處互動,記下原住民學校、地方棒球隊、豬户菜農等故事,稱之為「在地希望」,行文間抒發內心感動 。
政綱不只是抽象論證,背後蘊藏有笑有淚的真實經歷。《英派》想說服讀者,假如給蔡英文一個機會,產業再造與數據增長只是手段,她會確保分配正義,各階層和族群都會分享到經濟成果,得以追求幸福。
外交:揚長避短 兩岸關系維持不變
外交政策為綠營死穴,不宜高談雄圖偉略,可又沒甚麼溫情牌可打,《英派》於是以寫作技巧揚長避短。內容集中於蔡英文去年訪美的幕後花絮,以示綠營也有專業團隊,能為台灣爭取外交空間。
訪美之前,蔡英文早與美國在台代表定期聚餐,打好關係,又指示民進黨駐美機關預先準備,鋪排溝通渠道。訪問期間,由日程安排以至講稿字眼,她都親自斟酌,又為即時回應中外輿情,夙夜匪懈。
其時蔡英文代表民進黨,廣邀美國政經人士,闡述其內政及外交理念,特意強調以台灣民主為依歸,對兩岸關係以維持不變為宗旨。實則每當《英派》提及大陸事務,於字裡行間都秉持不卑不亢的語調,只高舉大原則,不談實質議題如經貿及軍購,避重就輕,以免自暴其短。
總括而言,《英派》一書遠不止於陳述蔡英文的政綱理念。書中文字塑造一個少為人見的蔡英文:處事老練、盤算精準、善結人緣又悲喜形於色。也許,她已深明選戰勝敗之機不在分析辯論,而在於展現入世智慧與感動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