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小學生逗兩萬利是超父母花紅 隨手派同學三五百
撰文:慈美琳
出版:更新:
內地的習俗是長輩向未結婚或未工作的小輩派利是,稱為壓歲錢,最初寓意是幫小孩子避邪驅鬼,保佑平安。後來,鬼神之說已不甚流行,利是作為親戚好友間的禮節,主要是表達長輩對小輩的情誼,圖個好彩頭。如今,利是這個習俗卻引起了家長們的擔憂,這是怎麼回事?
在香港,過年時小輩們最期待的就是逗利是,自家長輩的利是封裏動輒就有幾百元,回到公司,更是可以從已婚同事和前輩那裏搜刮厚厚一疊,為新年增添了許多喜氣。如今在內地,有些父母卻為家裏小孩收到過多的利是頗為發愁。
《南方都市報》在廣州一小學的班級QQ群裏做了小調查,發現有些小學生收到的利是包達兩萬元(人民幣‧下同,約港幣2.4萬元)之多,而收得最少的小朋友也有一千多元。「別看我們孩子收到的紅包過萬,這個只是數字遊戲,孩子紅包收得愈多,代表家長發出去更多。」一位家長說,他們夫妻二人的年底花紅不過萬元,被孩子幾天收到的利是直接秒殺。親戚朋友對孩子出手闊綽,出於禮節,他們還要給出份量相若的利是給對方的小孩。這位家長表示,很擔心成人世界的攀比會影響孩子。
另一名家長則看到這種擔憂變為現實。杜女士說,孩子從長輩手中收到豐厚的利是包之後,轉頭便會在同學的微信群組裏互派利是,一個十元八塊,加起來很快就是三五百,孩子們根本「看不起」這些錢。
親子諮詢師許嘉利認為,利用利是教育孩子必要的理財是每個家庭的必修課,應該讓孩子明白「天上不會掉餡餅」的道理。他建議,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額和明細公開,一同商量如何使用這部分資金,如報個興趣班,給長輩買點小禮物等;也可以適當給孩子一部分資金,讓孩子嘗試着通過理財去滿足自己的需求,提前學會處理自己的財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