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點評】今年一號文件將成扶貧重要動力
中央昨晚(5日)發布今年一號文件,一如所料,文件連續第14年聚焦「三農」(農業、農村、農民),提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增加農民收入。這與15年底中央提出的「十三五」期間達成全國7000萬貧困人口脫貧目標遙相呼應,眾所周知,中國主要的貧困人口在農村,唯有農民富裕起來,脫貧的目標才能實現。
今年的一號文件題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全文約1.2萬字,共分6個部分33條。雖然其中只有第25條聚焦脫貧,提出進一步推進精准扶貧各項政策措施落地生根,確保2017年再脫貧1000萬人以上。但是,整份文件8次提及增加農民收入,11次提及健全、完善或提高補貼,另有多處提及扶貧、脫貧等,可見,提高農民收入依然是「三農」的重中之重。
在國內提及農民,一般人的腦海中立刻便會浮現出貧窮、落後、愚昧等詞彙,而事實也確實大致如此。據最新統計,2016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人民幣.下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2倍。而在歐美,從事農業的人往往較一般白領、藍領更為富裕,如2014年美國的農場主、牧場主及其他農業經理人的平均年薪為7萬美元,屬於高收入人士,與國內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中國農業現代化經營程度太低
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一點在於,中國的農業現代化經營程度太低。根據最新數據,中國的農業還是以家庭小作坊為主,戶均只有0.5公頃土地,生產方式落後,機械化程度極低,約3億務農人口創造約1萬億美元的產值,人均產值3333美元;而美國則是以家庭農場為主,平均每個農場擁有176公頃土地,生產方式早已邁向機械化、高科技化,約100萬務農人口創造約2000億美元的產值,人均產值20萬美元。
有專家測算,如果中國的農業能達到美國的水平,只需要約100萬-700萬務農人口,即最多可以釋放近3億勞動人口。而要滿足這一點,必須先實現土地流轉,使土地資源集中,以便進行機械化耕種,最終達到降低耕種成本,提高人均產值的目的。今年的一號文件中對此著墨頗多。
其中第6條提出,通過經營權流轉、股份合作、代耕代種、土地託管等多種方式,加快發展土地流轉型、服務帶動型等多種形式規模經營。積極引導農民在自願基礎上,通過村組內互換並地等方式,實現按戶連片耕種。完善家庭農場認定辦法,扶持規模適度的家庭農場。第30條提出,落實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農戶承包權、土地經營權「三權分置」辦法。加快推進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擴大整省試點範圍。
土地改革將成中國經濟新增長點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目前大量勞動力離開農村,承包農戶不經營自己承包地的情況越來越多。順應農民保留土地承包權、流轉土地經營權的意願,「三權分置」最大的突破就是放活土地經營權,在保護農民相應權益的同時盤活土地資源要素市場,有利於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主體的培育,也有利於農業規模化經營和推進農業現代化。此外,在經營權獨立出來後,農民可以放心大膽進城,這也有利於推進新型城鎮化。
同時,中國雖然人口紅利在減少,製造業面臨困難,但其實中國絕不缺少勞動力,未來中國在農村可以釋放出以億計的勞動力。據統計,每3.6個農業勞動力所創造的價值才相當於一個二三產業從業人員的創造價值。這意味著,如果中國未來能釋放大量的農業勞動人口,不僅可以滿足工業化、城鎮化的勞動力需求,同時可以提高他們的收入水平。
另據推算,每增加1000萬的城市人口,即意味著1萬億的基礎設施投資需求。再加上對其他公共服務需求的增加和個人消費水平的提高,將形成強大的投資和消費需求,這將成為未來10年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這又可以進一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成為實現全國脫貧的重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