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稱營改增實現減稅5000億 長遠為供給側改革未雨綢繆
早前(11月29日),中國國務院舉行常務會議,跟進稅務改革進展,重點為聽取營業稅改增值稅試點報告,以及企業稅負減免情形。總理李克強稱,營改增不只為改革稅制措施,亦為支持中國當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據國務院轄下相關部門透露,僅營改增一項,預計全年減稅總規模將超過5000億元。李克強過去便反覆重申:「要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會上他指出,達成普遍減稅後,下一步要針對金融、建築等試點行業企業所反映問題,及時研究和改善政策方向,以擴大減稅效果。
據《第一財經》分析,時值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增長放緩,儘管財政收入減少,中央政府為提振經濟,將財政赤字率從2.4%提高到3%,主要用於減稅降費,中短期內減輕企業負擔。長遠而言,李克強明言減稅不只為了救近火,還有助中國未雨綢繆,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產業升級轉型。
《第一財經》又稱,美國於80年代為刺激投資和生產,曾實行大規模減稅,加上供給側政策配套,短期促使經濟回暖,增加就業,為長期繁榮奠定基礎。又如德國於90年代一度淪為歐洲病夫,憑藉供給側改革措施,配合減稅減負,成功實現經濟回暖。中國政府現時面對相類問題,亦即實體經濟不景和民間投資意願低落,所以有意取長補短,效法美德先例。
如何促進長遠供給側改革?
所謂「營改增」,亦即以增值稅取代營業稅,避免重複徵稅,減輕企業稅負。例如,一件貨物由出廠至零售店,轉手多次,按營業稅計,則每次轉手都按價徵稅,不剔除當中成本,導致重複徵稅;假如改收增值稅,企業可於計稅時,於價格剔除成本,報稅時只上報「增值」部分,稅負相對較輕。
過往未實行按增值額計稅,高科技及服務業位於產業鏈終端,累計營業稅負擔最重,如今改收增值稅,其所得減稅效果亦相應最大。這顯示政府確於供應面下功夫,通過改革稅制,為目標產業「拆牆鬆綁」,營造合宜的發展環境。
正因有此願景,李克強認為,雖然政府財政中短期收益減少,但只待產業轉型成功 ,稅收自然會隨之增加。第一財經即引用官方數據,稱自5月1日實施營改增以來,金融、建築、房地產和生活服務業四大試點行業增加了53萬納稅戶,認為反映減稅利好之下,企業更願意納稅,政府由此不僅開拓稅源,還擴闊稅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