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叛逃45周年 文革「鐵案」涉毛、鄧兩代核心
今日(13日)正值「九一三事件」45週年,根據中共官方的說法,曾經被欽定為毛澤東接班人的林彪,因試圖「篡黨奪權」、「謀殺毛澤東」陰謀敗露,林一家於1971年9月13日乘機「叛逃」,但在蒙古溫都爾汗墜機身亡,但事件中疑點處處,至今仍是懸案。
中共官方對於林彪問題始終堅持「迫害黨和國家領導人、謀奪黨和國家最高領導權」的歷史定性,已屬文革「鐵案」。然而學術界卻對此有不同聲音,認為中共奪取政權立下頭功的林彪,不過是為毛澤東承擔文化大革命罪責的「替罪羊」,是宮廷鬥爭的受害者。
對於林彪的定性,因為涉及毛澤東和鄧小平兩代核心,以及文化大革命的重新審視,雖然官方的定性一時很難改變,但民間對他的功過爭議或許還將持續很久。
今日(9月13日),林彪「外逃」已45年過去。文化大革命爆發後,他成為中共二號人物,並作為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的接班人被寫入《中國共產黨章程》及1970年憲法草案,但1970年第三次廬山會議上,陷入與江青等人的權力鬥爭而與毛澤東關係破裂,隨即失勢。1971年發生「九一三事件」,中國官方稱,林彪試圖發動政變事變,因「篡黨奪權」、「謀殺毛澤東」陰謀敗露,林彪攜妻子葉群、兒子林立果出逃蘇聯,所乘256號專機墜毀於蒙古境內,機上全員身亡。
林彪死後,其部屬被毛澤東打成「林彪反黨集團」遭到整肅。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鄧小平又把林彪和「四人幫」綁在一起,對所謂「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審判。但是,曾為中共奪取政權立下頭功的林彪是否真如官方所說試圖「篡黨奪權」、「謀殺毛澤東」,並因陰謀敗露而「叛逃」,在海外學術界和中國民間都有爭議。
而這一事件的發生,動搖了毛澤東文化大革命的合理性,也客觀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理論和事件的破產,毛澤東一生中最引以為自豪的偉大舉動,所謂「馬列主義的第三里程碑」,由於「親密戰友」的背叛而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整個世界的質疑。「九一三事件」將1966年6月1日開始到1976年10月結束的十年文化大革命一分為二:前五年,是文化大革命的上升階段,由發動開始歷經一輪輪鬥爭,直至九大達到勝利的顛峰,這個勝利的狀態一直維持到1971年的9月13日;其後五年,文化大革命開始破碎和失敗了。「九一三事件」使得林彪派核心人物或死或被捕,實際上退出權力核心,然而以江青為核心的四人幫逐漸得勢。
「廬山會議」毛澤東與林彪關係惡化
1970年在江西廬山召開的中共九屆二中全會(也稱「廬山會議」)是毛澤東與林彪關係的轉折點,中共一號人物毛澤東與最親密的戰友、接班人、副統帥林彪從此分道揚鑣,對於兩人廬山會議交惡的情形,如今的中共官方則指,林彪在毛澤東聲明不當國家主席的情況下,仍堅持設國家主席一職,是林要當國家主席「奪權」,其後「林彪集團」則籌劃出《「五七一工程」紀要》謀殺毛。「有人急於想當國家主席,要分裂黨,急於奪權。」這成為後來給林彪定罪的主要理由。
劉少奇死後,國家主席一職空缺。毛澤東有意廢除國家主席,但受到林彪和周恩來等人的阻擾。在1970年的中共九屆二中全會上,林彪與其盟友陳伯達更發表「天才論」,鼓動毛澤東以中共中央委員會主席的身份兼任國家主席。毛澤東多次表示不會出任國家主席,反而懷疑已經當上黨內唯一副主席的林彪想自己當國家主席,對其動機反感,兩人的關係開始惡化。
「毛澤東的替罪羊」
近年來,雖然官方對於林彪的禁忌似乎有些鬆動,但也始終堅持對林彪問題的歷史決定。而坊間有很多學者則將林彪一案視為「疑案」、甚至「冤案」,認為林彪不過是為毛澤東承擔文化大革命罪責的「替罪羊」。
BBC中文網曾引述《百年林彪》、《重審林彪罪案》等書的主編丁凱文,「因為文革闖了那麼大的禍,整了這麼多人,把中國搞得這麼一團糟,誰來承擔這個責任呢?鄧小平就順理成章地把這個責任放在林彪和四人幫頭上去了。說毛只是受蒙蔽了,被欺騙了,被利用了,錯誤地反動了文革,他內心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被反革命集團利用了。這個『利用論』就為毛作開脫了。」
同時,林彪案件的處理是由鄧小平做的決定。然而同時出身軍隊的鄧小平與林彪,卻存在一種「瑜亮情結」,相互容不下。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亞洲研究系教授孫萬國曾表示,「林彪的問題牽涉到兩代核心人物。對林彪問題重新解釋,就會影響怎麼看待毛,怎麼看待鄧的問題」。
孫教授認為,官修的歷史一直是從維護政權的角度來做的。中共中央將林彪案件視為「鐵案」,是為了維護政權的穩定。「儘管林彪對毛的政治運動有看法,但他畢竟沒有像彭德懷那樣站出來說話,反而成為毛的副統帥,因此難免遭人指責『為虎作倀』」。然而近年來,網上有關林彪功過的爭論不斷,褒貶不一。有網友讚揚林彪的軍事家地位,在抗戰後的內戰中一路從東北打到海南,為中共打下江山;也有人質疑林彪的戰功,在國共內戰的長春圍城中,林彪部隊不放饑民出城,導致十幾萬人餓死。對於林彪的評價,也許官方的定性很難改變,但坊間爭論或許還將持續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