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評】不想公眾「談核色變」 政府需先取信於民
8月6至7日,江蘇省連雲港數千市民舉行集會遊行示威,反對政府在當地建設核廢料處理場。10日,當地政府宣布暫停核循環項目(俗稱核廢料處理場)前期選址工作。
多數的環保項目,都存在這樣的「鄰避效應」(Not in my backyard),不僅僅只是核廢料處理場,垃圾處理、PX(二甲苯)的末端選址已成為世界性難題。
而隨著核電站規模不斷擴大,核廢料處理迫在眉睫。政府如何做到取信於民是關鍵。
2011年日本的福島事件過後,似乎公眾對於核電的抵觸更加強烈,甚至有些「談核色變」。居民的態度可以理解,正如同沒有任何人會希望任何有潛在污染、甚至威脅生命的項目,建立在自家臨近。有核電站便會產生核廢料,項目雖然喊停,但是核廢料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
此「鄰避效應」(Not in my Backyard,不要建在我家後院)終究還是一場資本、權利、以及決心的博弈過程。倘若核廢料處理一直「一鬧就停」,在這種惡性互動中,最終是政府、企業、公眾利益共輸的零和困局。
延伸閱讀:【點評】下一個「暫停」在哪裡? 評連雲港擱置核廢料處理場
核電站大規模增長 核廢料處理迫在眉睫
據悉,截至2014年9月,中國已建成並投入運行的核電站有8個,實際運行機組23台,遍及浙江、廣東、遼寧等地,而另有28台機組正在建設中。誠然,核電確實一定程度上減緩內地發電過度依賴煤炭的現狀,但是隨之產生的核廢料,也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核廢料處理廠的選址也並非一味追求偏遠地區,因為如果路途過遠,運輸過程一旦發生核廢料洩漏,後果將難以想像。所以一般情況下,核廢料處理廠都在核電站附近。連雲港的田灣核電站正在進行第二期工程建設,在此興建核廢料處理廠本為合理之舉。
實際上,連雲港市民對於核廢料處理廠的低認可度,甚至有些「談核色變」,更多是源自一種對於政府的不信任心理。不僅核廢料處理,很多環境治理問題,都存在訊息的不公開透明問題。法規不全,監管不力,平等有效的溝通機制和公平合理的補償機制的缺乏,使得原本心存疑慮的大眾更生抵觸情緒。各種漏洞導致公信力的缺失,總結起來,即是政府與社會的交流環節出現了問題。所以在高壓的國民關係中,很多社會問題被無形放大,最終惡性循環下去。
無論這場博弈中,誰處於優勢劣勢,需要正視的是,核廢料處理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並且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技術是一個核心議題,同時前期選址是否諮詢民意、部門監管是否嚴格、公共信息是否公開透明也是重要考慮。核廢料處理廠的建設必須取信於民,重拾民眾對於政府公信力。全盤抵制於事無濟,尋找問題解決之道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