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政協委員評「佛系青年」現象:獨生子女生活優渥所致

撰文:香港01記者
出版:更新:

近年內地興起「佛系青年」一詞,意謂年輕人將「都行」、「可以」、「隨它去」、「沒關係」等詞彙當作口頭禪,此現象在全國兩會亦引起關注。
全國政協委員、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稱:「每個月拿幾千元工資,任務交差了不會再多做別的事,讓他當管理幹部他都懶得幹。這在我年輕時絕對不可能啊!那時候我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都成習慣了。現在其實可以退休了,但不忙就覺得空虛,感覺沒為自己努力,沒為社會做點什麼。」

政協委員評「佛系青年」現象:獨生子女生活優渥所致。(視覺中國)

《中國青年報》3月14日報道,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認為,「佛系青年」的現象並非中國獨有,日本學者大前研一也提出過「低欲望社會」的說法。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現象?張頤武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年輕人生活在一個相對富裕的社會,衣食無憂,難免產生動力不足、現世安穩的心態。
二是儘管日趨富裕,社會競爭卻日益激烈,給年輕人帶來壓力。當維持體面生活並不難,向上卻要付出代價時,就容易產生「佛系青年」。

在俞敏洪看來,年輕一代有很多優點:沒有傳統的負擔,生長於蓬勃的改革開放時代,受到良好的教育,有著全球視野。但同時,這一代人很多是獨生子女,生活中本應經受的鍛煉被父母和長輩的呵護排除了:

孩子不知道掙錢的艱辛,也不知道如何處理人際衝突。不知道我到底應該幹什麼,怎麼去努力,怎麼去奮鬥,就像蝸牛一樣,碰到障礙頭就縮回去了。

「佛系」和奮鬥也不矛盾

張頤武補充,一方面,我們要承認年輕人有這種心態是有原因的,另一方面,我們更要看到它的負面影響——如果這種心態過度流行,年輕人奮鬥拼搏的精氣神不足,社會如何發展?所以,如何讓年輕人找回奮鬥的青春,是我們需要直面的問題。

不過他也認為,「佛系」和奮鬥也不矛盾:用「佛系」調適心靈,保持心理健康,不會把某條窄路作為唯一的人生道路,而願意擁抱更多元的選擇;而多元選擇也更需要青年為之奮鬥,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也對社會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