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三中全會破格提前召開 掀中國政改序幕

撰文:香港01評論
出版:更新:

「(如果不搞機構改革,政府)確實到了難以為繼的狀態,確實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在1981年,當鄧小平真正掌握中國權力的時候,他發現政府機構疊床架屋,人員冗餘的問題是建國以來最為嚴重,不無感慨的說了這番話。當時國務院的副總理有13人之多,工作部門有100個,其中部委機構52個,直屬機構43個,辦公機構5個。而在100個工作部門中,經濟管理部門高達71個。此外,部分官員的思想和知識水準滿足不了時代的要求,成為改革路上的絆腳石。

撰文:王雅

對此,鄧小平推動了「改革開放」後中國政府的第一次機構改革,並稱之為「革命」。1982年1月13日,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發表了題為《精簡機構是一場革命》的講話,批評當時黨和國家組織機構臃腫,「許多人員不稱職,不負責」,「不改革得不到人民贊同」。

今天,同樣的情況再度在中國政壇出現,中共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三中全會)罕有地趕在兩會前、即今日至28日召開,料將對黨政機構全面「動刀改革」。

中共中央政治局上周六(2月24日)召開會議,決定於今日至周三(2月26日至28日)在北京召開十九屆三中全會。會議通報表示,此次政治局會議主要是「聽取了《中共中央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稿在黨內外一定範圍徵求意見的情況報告,討論了《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方案》稿,決定根據這次會議討論的意見進行修改後將文件稿提請十九屆三中全會審議」。

今次是中共自1949年執掌政權之後,首次在2月份召開三中全會(見表)。根據中共官方通報,今次三中全會主要議程為「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從宏觀政治層面解讀,此次改革是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五年前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第五個現代化」後,正式推行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體現。如果說十八大後五年,習近平一直在推進的是「黨改(反腐)」和「軍改」,那便可把今次看作「政改」,即「政治框架改革」的序曲。

三中全會實質內容要在本周稍後時間才得知,但細看目前中共政治局會議通報以及官方釋放的種種信號,已可發現本次改革的某些關鍵資訊。

兩會前召開 黨史上罕見

今次三中全會之所以如此「特別」,是因為在時間上完全打破了以往的政治慣例。中共十九大去年10月才結束,10月25日召開的十九屆一中全會上,習近平與新一屆中共政治局常委亮相於世人面前。到今年1月,中共召開了十九屆二中全會,其主要議程是通過「修憲」事宜,確定在今年3月召開的全國人大政協兩會上討論修改中國國家憲法。正當所有政治觀察家都以為中共已籌備完畢兩會具體內容之際,中共卻突然宣布十九屆三中全會將於2月尾舉行,令外界大感愕然。畢竟,在短短的五個月內密集召開中共黨內最重要的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這在中共近100年的黨史上極為罕見。

現時中國的「國家治理體系」存在着種種弊端。(資料圖片/路透社)

細心解讀可以發現,儘管十九屆三中全會來得「突兀」,但並不意外。三中全會之所以會「趕」在2月尾召開,最重要的原因是想趕在兩會之前傳達重要訊息。假若習近平希望對整個「國家治理體系」進行全面改革,就需要將「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方案通過中全會審議,中共黨內通過之後,再在隨後舉行的中國全國人大會議上通過,務求從「黨的意志」上升至國家行為。這是中國政治的必經程序,也是三中全會在此時召開的關鍵原因。

三大現實 促成改革必要

無論從現實層面考慮,還是從「毛鄧習」世代傳承的歷史來看,中國都有必要進行「機構改革」。事實上,現時中國的「國家治理體系」存在着種種弊端。第一,不論是中共黨務系統還是國務院系統,不論是中央還是地方政府,冗官冗員的情況依然嚴重。

2016年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的《2015年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國總共有716.7萬名公務員,假若把包括事業單位人員在內的財政供養人員一併計算,人數必不止於此。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北京改革和發展研究會會長陳劍,2015年接受中國媒體《經濟參考報》採訪時表示,到2014年底,中國財政實際供養人數遠超過6,400萬人。這個數字已經逼近英國全國人口,並且還以每年超過100萬人的速度遞增。「冗官冗員」的現象表明,中國治理體系急需刮骨療毒、精兵簡政,有必要進行一場全面和系統性的機構改革。

從2015年夏季中國A股市場股災開始,中國整個金融市場動盪不斷。(資訊圖片/視覺中國)

第二,中共和政府治理體系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發展。以金融行業監管為例,從2015年夏季中國A股市場股災開始,中國整個金融市場動盪不斷,甚至出現了一些橫跨銀行、保險、證券領域的龐大金融集團,這對當時的中國來說是無法想像的情況,更遑論會出現預警式的混業監管機構。在今天,作為中國金融監管和治理體系中的「一行三會」(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以及財政部、發改委等機構,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實行有效的「混業監管」,處理風險時亦難以拿出正確的有效措施。因此,中國金融乃至宏觀經濟的治理體系,有必要進行全面的機構改革。

當然,金融業只是其中一個案例,除此之外,文宣系統,社會治理(公安)系統等,是否會如國家反腐敗系統(如監察委)般成為今次改革的「對象」,仍有待進一步確認。

第三,鑒於中國特殊的政治架構,「黨政不分」的問題長期存在。2016年1月7日,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將「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定為一項政治領導原則,並在中共十九大上寫入黨章。因此,三中全會上討論的機構改革,也將釐清黨政機構的關係,是對「黨領導一切」這一政治原則的體現。

上文節錄自第100期《香港01》周報(2018年2月26日)《三中全會破格提前召開 掀中國政改序幕》。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2月26日(星期一)出版的第100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